云崖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栏观点

文章内容

悉尼奥运会报纸,20000915cctv1悉尼奥运会

tamoadmin 2024-06-20
1.谁有2000年悉尼奥运会乒乓球女双半决赛(李菊/王楠vs柳智慧/金茂校)的视频资料,或者哪里可以下载2.罗伯特斯丹建造悉尼歌剧院的来龙去脉3.第24届到第三

1.谁有2000年悉尼奥运会乒乓球女双半决赛(李菊/王楠vs柳智慧/金茂校)的视频资料,或者哪里可以下载

2.罗伯特斯丹建造悉尼歌剧院的来龙去脉

3.第24届到第三十届奥运会中国队的获奖金牌数是多少?

4.2008奥运会资料?

5.花钱最多的奥运会是哪一届

6.有关分享幸福的600字作文

7.贺延光的人物轶事

悉尼奥运会报纸,20000915cctv1悉尼奥运会

1) 奥运冠军王丽萍的成长故事

悉尼奥运会王丽萍为中国田径夺得惟一一枚金牌的振奋人心场面,似乎已经从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出,采访全国竞走锦标赛,感受最深的是丹东历史上第一位奥运会冠军在当地群众中的影响,市民们无一不为丹东拥有这位竞走冠军而感到骄傲。昨天下午,丹东市体委姜亦德主任向记者讲述了王丽萍成长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王丽萍1976年生于凤城市农村,母亲是位纯朴农民,全家的生活支出仅靠在凤城市一家煤矿烟叶收购站工作的父亲维持,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从小王丽萍就有着运动天赋,学校每次举行运动会,总是拿个第一。1989年6月,王丽萍被凤城市体校选中,并改学竞走。

第二年,赵世梁向当时中国竞走界著名教练王魁推荐了王丽萍,将其调入辽宁队试训。由于王丽萍训练中特别能吃苦,所以王魁留下了这位瘦弱的小姑娘,还当即奖给她一套运动服,一双运动鞋。从此,王丽萍和陈跃玲、王妍、刘宏宇等人成为同门师姐妹。王丽萍肠胃不好,运动量一大就要呕吐,可是好成绩必须伴随大运动量训练,于是训练场上,王丽萍常常吐得只剩黄胆水可吐了,连王魁教练都不忍再看下去。

1996年,王丽萍险些结束了她的竞走生涯。当时,正值亚特兰大奥运会前夕,全国竞走好手聚集在云南进行奥运选拔赛。训练中,王丽萍膝伤复发,愈来愈重,开始还能勉强训练,到后来走一步都钻心地痛。医生告诉王丽萍,必须立即放弃竞走,王丽萍只得回到了家乡进行休养。两个月后,王丽萍带着稍稍缓解的伤痛,又重新站到了训练场上,咬着牙重新开始训练。

凭着顽强的毅力,王丽萍终于战胜了伤病,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1999年世界杯前国内进行了一次预选赛,在包括刘宏宇、王妍等众多好手的“夹击”中,王丽萍走出了第2名的成绩。悉尼奥运会,王丽萍并不在正选名单中,她要通过选拔赛获得奥运会的参赛权。

第一站、第二站选拔赛,王丽萍连续两个第一。最后一站在大连旅顺,比赛前4天,王丽萍膝伤复发,她的教练急忙从哈尔滨请来专家,为她进行理疗。两天后,比赛开始前,王丽萍惊喜地发现膝盖不痛了。20公里下来,王丽萍又是冠军。凭着三次选拔赛冠军头衔,“名不见经传”的王丽萍搭上了去悉尼的末班车。

(2)马拉松选手巴尔蒂尼——从奶牛场跑出的奥运冠军

有人否认,雅典是一个创造神话的圣地。但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在本届奥运会最后一项引人关注的压轴戏男子马拉松比赛中,第一个跑进第一届奥运会开幕式场地、雅典帕纳西奈科体育场并第一个冲过终点夺冠的,不是来自肯尼亚的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特加特和在这个项目强大的非洲选手,而是许多人并不熟悉的意大利的斯特法诺·巴尔蒂尼。

然而,了解田径的人都知道,巴尔蒂尼并非“外星人”,而是一位在近几年非洲选手基本垄断世界长跑及马拉松比赛的潮流下,惟一一位能不停地在世锦赛和世界几大著名马拉松赛上与之抗衡并取得好成绩的白人马拉松选手。因此,赛前意大利人就已经把这枚宝贵的金牌“偷偷地”计在自己的账下。

生于意大利布斯特诺沃一个奶牛场的巴尔蒂尼拥有非常好的马拉松天赋和成绩,在他的带领下,意大利人在男子马拉松项目上,成绩仅次于非洲强国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

巴尔蒂尼的马拉松生涯是从1995年10月的意大利威尼斯比赛开始的,当时他以2小时11分01秒的成绩获得了第11名,一年后他便在帕尔马举行的世界半程马拉松赛上赢得了冠军。但他取得重大突破是在1997年的著名英国伦敦马拉松赛上,他不仅以2小时07分57秒的成绩创造了他的第一个意大利全国纪录,而且还排在葡萄牙的平托之后获得亚军,让赛事的组织者惊奇不已。

继1998年获得了欧洲田径锦标赛马拉松冠军后,巴尔蒂尼又先后在2001年加拿大埃德蒙顿和2003年法国巴黎田径世锦赛上两次获得该项的铜牌。对巴尔蒂尼来说,今年的雅典奥运会是他运动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4年前的悉尼奥运会上,他因臂肌受伤而不得不放弃了那次赢得奖牌的机会。那段痛苦的经历至今让巴尔蒂尼难忘,但却使他变得更坚强。

巴尔蒂尼和教练每年冬天都要到纳米比亚的高原训练,而每次从高原下来他的成绩都很好。今年的雅典奥运会马拉松比赛是在公元前490年希腊英雄菲利比德斯跑到雅典报告胜利喜讯的原马拉松线路上进行,丘陵和小山很多,加上8月的雅典气温炎热,对运动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巴尔蒂尼为此做了充分的心理和其他方面的准备。果然,巴尔蒂尼在比赛进行到第35公里时开始赶超领先的巴西选手利马,最终不负众望,继汉城奥运会博尔丁之后,巴尔蒂尼成为第2位赢得这枚奥运会金牌的意大利人。

当巴尔蒂尼头戴橄榄枝花环站在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冠军领奖台上,在全世界数十亿观众的注目下接受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授予的金牌时,他成了意大利的英雄。

(3)刘翔拥有无限青春

五年前,两位16岁的少年一起入选了上海体工队:一个叫阿发,主攻项目400米;一个叫刘翔,主攻项目是110米栏。

按照两人一间寝室的标准,阿发和刘翔成了室友,朝夕相处一年整。

“他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觉得努力是必须的,但天赋也非常重要。要换成我,就是一天24小时不停地练,也没用。”回忆那段和刘翔在一起的场景,阿发有些支吾了:“实在是想不起来了,那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他这个人很爱干净

刘翔很爱干净,衣服和鞋子从来都是一尘不染。在寝室里,他对他的生活用品布置得也是非常整洁。床上的布置从来是整整齐齐,鞋子也是一顺溜地排列在床下。就连墙上有什么不顺他眼的斑迹,他都会拿出学校里发的体育海报贴上去,还说全当是给寝室来一次简单装修。

一有空,刘翔就主动整理寝室,我也跟着一起收拾。也正是因此,我们的寝室还被院里评上了“文明寝室”。

我俩都不喜欢闹猛。没什么事情,我们也会呆在寝室里:翻翻课本,看看杂志,听听音乐……不过学习这方面,他是比我好,特别是英文。别的不说,那些我都不知道唱些啥的英文歌曲,他听个几遍,居然就可以很顺溜地唱上两句。

他总说舒淇很漂亮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英俊潇洒,但我有广阔的胸襟同强劲的臂弯……”

这是张卫健扮演的韦小宝说的一段台词,在年轻人中曾经很流行,也成了刘翔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口头禅。有时候,他一天要说上十几遍。

在我印象中,刘翔最喜欢舒淇。每当电视里出现舒淇的广告时,刘翔都要狠狠赞叹一番:“舒淇真是漂亮,那皮肤真是好!……”后来,只要看到有舒淇的海报和广告贴画,他都要驻足赞叹一会儿。

青春痘让他愁眉苦脸

说到刘翔赞叹舒淇皮肤好,那就不能不说刘翔的脸了。那时候,他脸上几乎是长满了青春痘。

为此,他还去了趟六院,配了很多外用的药水。然后,他每天对着镜子,小心翼翼地往脸上涂药水,一脸愁眉苦脸的样子。

当然,刘翔真正在意的是比赛。一次,他去西安参加一次全国比赛,结果他在比赛中摔了一跤,拿了一个第八。回到上海,他很自责地告诉我:“这回丢脸丢大了,我的目标是冠军。”

(4) 为中国台北拿首金 陈诗欣

雅典法里罗奥林匹克跆拳道馆响起排山倒海的欢呼。

赛场上,陈诗欣已经泪流满面。

这一枚中国台北的首枚奥运金牌,迟到了四年。

在跆拳道馆里出生的陈诗欣,五岁开始就练跆拳道。在台北开道馆授课的父亲帮助下,1994年年仅十四岁的陈诗欣就在世界杯上勇夺冠军。同时,由于她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还获得了最佳选手奖。

1996年巴西世界杯,陈诗欣再次轻松夺冠。但拿下第二枚金牌后,她的心情起了很大变化。“没有喜悦,也觉得没有挑战性,世界冠军的头衔对于当年只有十六岁的我来得太容易,”陈诗欣回忆说。

在台湾,管理部门对世界冠军设有体育奖金,两个世界冠军的头衔,让小小年纪的陈诗欣已经有了上百万元的收入。从小在道馆长大,一直在训练和比赛中生活的她,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当时我只是想着怎样不必靠跆拳道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想脱下道服,要离开,一定要离开,”陈诗欣说。

在当时“男友”的支持下,陈诗欣在巴西世界杯后离家出走,两人双双赴台中打工。一时的任性、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念头,让她的生活陷入两年多的挣扎。

在离家的那段日子里,未成年的陈诗欣当过电玩店小妹,做过传销,也摆过地摊,尝过人生种种酸甜苦辣。同时,由于到处奔波,经常熬夜,陈诗欣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练跆拳道时充沛的体能不见了,有一度经常感冒、发烧。

“其实每当在外受到伤害时,都很想回家,亦曾鼓起勇气走到家门口,但是无法突破心结走进去,因为我知道父母亲及家人对我的失望及绝望……”

1999年,倔强和爱面子的陈诗欣,在挣扎了半年后,选择在3月18日父亲陈伟雄生日那天,带着一个蛋糕回到家中。家人用温暖的怀抱和喜悦的泪水洗去了她两年多满身的尘埃和伤痛。

同年五月,陈诗欣报考台北体院被录取,也重新穿上道服进行训练。浪费了三年的时间,重回道场的她练得很苦,也很艰难。

2000年悉尼奥运会,因为她此前三年没有比赛成绩,因此未能代表中国台北队参赛。“我只能在电视和报纸上关心队友的表现,我很不甘心。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任性,我应该在奥运的赛场上……”

2001年在日本举行的东亚运动会上,陈诗欣东山再起,夺得复出后首枚金牌。接着,在越南世界杯和2002年釜山亚运会上,她又连续夺冠。

但在接下来的2003年世锦赛上,陈诗欣输得很惨。关键时刻,台北体院生理实验室的徐台阁博士及时拉了她一把。此后,徐博士一直从运动生理的角度,为陈诗欣和她的队友开处方调整,对她的体重、体能、肌力进行全方位的调理和提高。

经过生理调整和技术特训,陈诗欣在奥运会亚洲区选拔赛上获得冠军,终于顺利地拿到了奥运入场券。

于是,就有了26日晚雅典法里罗奥林匹克跆拳道馆排山倒海的欢呼声。

陈诗欣说:“在比赛中,我一直觉得,我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只要战胜了自己,我就能赢得这枚意义重大的金牌。”

这个一度叛逆的女子,终于为自己、为中国台北迎来了这枚迟到的金牌。

(5) 死也要死在举重台上——唐功红讲述夺冠背后的故

——唐功红讲述夺冠背后的故事

记者 应强 汪东

“拼了,你随意去举,举起举不起都是英雄,死也要死在举重台上”,21日上举重台前教练对她说的话仿佛至今还响在唐功红的耳边。

24日,夺得中国参加冬季和夏季奥运会以来第100枚金牌的山东姑娘唐功红和中国举

重队女队副总教练马文辉来到雅典奥运会新闻中心新华社雅典报道团团部接受了采访,并讲述了她在夺得金牌前后的情况。

“当时我比较紧张一些,我们教练跟我讲,不要想得太多,你随便去举,你举起举不起都是英雄,死也要死在举重台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举就可以了,其它后果责任都在他身上,”唐功红对那天的情景历历在目。

当时唐功红抓举比赛发挥不理想,挺举比赛韩国选手张美兰举起了172.5公斤,把唐功红逼上了绝境,只剩最后一次机会的唐功红必须举起182.5公斤才能夺冠。

“作为一个教练员不能说得过多,当时的情况大家都知道,那是相当紧张的。最后一把我就摸着她头说,看着我眼睛,现在是该爆发的时候了,举好举不好,教练不能说什么,领导也不能说什么,但是我们拼了,死也要死在比赛台上,”马文辉说。

“比赛前一天晚上我们也做了这种准备,这场比赛是一场恶战。我们开会到夜里12点,团部又打电话让所有教练员全部都到团部去,研究唐功红的战术,研究了一个半小时,回去继续研究,一直到凌晨4点多。所以唐功红这块金牌,我们安排得非常细,领导亲自给我们布置战法,所以这块金牌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团部。开始时候不愿意跟队员说这些事,怕给队员增加压力,”马文辉将夺冠背后的秘密和盘托出。

“我后来就想拼吧,既然教练都说了,也就没有什么压力和包袱了,最后就拼吧,”唐功红一拼就增加了10公斤。她最后成功了,举起了182.5公斤重的杠铃,打破了挺举和总成绩的世界纪录,并为中国夺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枚金牌——第100枚金牌。

谁有2000年悉尼奥运会乒乓球女双半决赛(李菊/王楠vs柳智慧/金茂校)的视频资料,或者哪里可以下载

90年代初的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后,经济和国力都已具备举办一个高水平的奥运会的条件。而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也展现了中国人的综合素质。

于是,在1991年2月,北京市向国际奥委会提出了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申请, 作为新世纪的第一年,而且是中国传统农历龙年 ,公元2000年也具有了双重的寓意,12亿中国人热切渴望能够获得这个 历史 机遇。

不过,同样想要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却绝不止中国北京一个城市。后来据统计,当年申请举办奥运会的城市有30个左右!

面对高涨的申奥热情,国际奥委会一下犯了难,筛选来筛选去,最终确定了5个城市作为候选: 中国首都北京,德国首都柏林,英国工业重镇曼彻斯特,澳大利亚最大城市悉尼和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

竞争如此激烈,自然就有人动起了歪脑筋。首先跳出来的便是某些西方国家的政客,以各种理由阻挠北京申办奥运会!

1993年8月,在奥运会投票前一个月,澳大利亚总理基廷在访问美国时首先发难,公开叫嚣要求国际奥委会不要选择北京,随后美国、欧洲议会先后通过决议,反对将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交给北京。

这些政客们,口口声声称选择北京就是选择政治,但是他们自己却在对国际奥委会施加政治压力!

1993年9月,地中海城市蒙特卡洛,云集了全球数百家媒体以及上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名流政要!尽管这座摩纳哥小城有着碧水蓝天的美景,但即将来到这里的中国代表团却要面对一场空前的激烈角逐。

9月16日,以陈希同为团长、何振梁为副团长的申办代表团抵达蒙特卡洛,申办大战如同万米赛跑一样,要在蒙特卡洛做最后冲刺。而在这之前,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包括国际奥委会在内都对北京申办奥运会表示欢迎,此时国内有舆论称,北京申奥已经胜利在望!

然而,“胜利在望”并没有变成胜利的把握。蒙特卡洛美丽的景色当中,实际上充满着短兵相接的气氛,让中国代表团想起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景。

事实上,在申办大战的最后时刻,西方媒介还在制造各种别有用心的谣言,最为典型的就是澳洲的一家媒体,恶意剪辑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的采访,表示中国方面声称如果申办不成功,就要“报复性”抵制1996年的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就连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被惊动了,要知道此前几届奥运会就因为某些原因闹出过“抵制风波”,使得奥运会举办大受影响,弄得国际奥委会十分头疼。如今又传出此类消息,怎么不让萨马兰奇“杯弓蛇影”呢?

被这个消息惊呆的萨马兰奇赶紧找到奥委会委员、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何振梁,向他询问消息的真实性,同样大吃一惊的何振梁在经过核实后,确认此消息并不属实,萨马兰奇这才松了一口气。

而早已见过大场面、“久经沙场”的萨马兰奇在发布会后则是半开玩笑地对何振梁道:“不容易,你还活着!”

何振梁此时却笑不起来,因为他接到了一个非常不利的消息:据称,以西方各国组成的“包围圈”,要联手反对北京申奥,他们将在本国候选资格失去以后,投北京以外的其他申办城市的票!

对于中国代表团而言,要想获胜的最大希望,就是在第1轮投票中就获得半数以上的选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最后几轮形成欧美联手对付北京的情景!

可是,要想取得半数以上的选票哪有那么容易?就在投票前两天,支持北京申办的埃及委员图尼因 健康 原因辞职,另一位北京的热情支持者保加利亚委员斯拉夫科夫因国内原因不能出席,这两位委员的缺席可以说北京的重大损失。

事情的走向印证了何振梁的猜测,9月23日,第1轮投票结束后,中国获得32票,澳大利亚30票,英国11票、德国9票、土耳其7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被淘汰,但中国也没能获得过半以上的票数。

投票随即进入第2轮,中国37票,澳大利亚30票,英国13票,德国9票,德国柏林被淘汰。投票进入第3轮,中国40票依然领先,而英国曼彻斯特被淘汰!

此时的候选城市只剩下中国北京和澳大利亚悉尼。第4轮的投票,既是北京与悉尼两个申办城市的角逐,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热情、真诚与偏见、阴谋的对抗!

后来,在回忆起当时的投票场景时,何振梁依然耿耿于怀:

不出何振梁所料,第4轮投票,北京要面对昂格鲁萨克逊国家的联合阵线。

为了尽可能提前获知消息,何振梁曾与投票的监票人、塞内加尔委员姆巴伊约定用目光表示北京是否获胜。可是,当姆巴伊从检票室出来,把封了口的信封交给萨马兰奇主席的时候,他的目光却尽量与何振梁回避开了。

投票结束后,全体委员乘车去宣布表决结果的会场,此时何振梁知道情况不妙了,当到达会场时,早已等候在大门口的北京奥申委秘书长万嗣铨接到何振梁的摇头暗示,内心也是沉到了谷底.....

9月24日凌晨2点半,第4轮投票结果揭晓,当萨马兰奇当众念出“The winner is Sydney(获胜者是悉尼)”时,澳大利亚代表团激动狂欢,高声庆祝起来,而国际奥委会澳大利亚委员高斯帕(Kevan Gosper)走上台前,笑容满面地发表了获胜致辞。

而另一边的中国代表团成员们,则是表情沉重,无语凝噎。最终,北京以43票不敌45票悉尼,无缘举办2000年奥运会。

中国的第一次申奥就这样折戟失利。消息传回国内,举国哗然,很多守在电视机面前的国人都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结,有关于申奥失败的原因,很多人猜测,中国被逆转,是因为北方某国不满我国和韩国建交,故而最后关头倒向了悉尼。

还有人想到了东南的小岛,可是后来岛内代表吴经国在自己的回忆录透露了当时的抉择,明确无误地表明了为了中华民族和奥林匹克发展的利益,他选择的也是北京。并且他还留下了最有力的证据,用照相机拍摄了写着北京的选票!

那么到底是何原因才导致这次失利?

直到6年后的1999年,一切才水落石出。当时悉尼的一家报纸报道称, 为了取胜,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约翰·考兹竟然在1993年申办投票的前夜,以吃饭为名在酒店塞给两名非洲委员每人3.5万美元,以获取他们原本打算投向中国的选票!

事实也证明,考兹的这一手起到了作用,第二天的结果出炉后,悉尼正好以多出2票的微弱优势取得了举办权。

事情被曝光后,考兹却是死鸭子嘴硬,坚决否认这是贿赂行为:“ 我只是想(通过资助)帮助肯尼亚和乌干达的 体育 事业,我们应该向这些委员们表达出我们期望获胜的愿望。个人认为,这件事会鼓励他们投悉尼一票。 ”

7万美元,两张奥委会选票,中国人的奥运梦想就这样在阴谋和诡计下破碎了,公平和正义被践踏,无数人的努力和汗水付诸东流。

等到中国下一次申奥成功,已经是8年后的2001年了,尽管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了完美的成功,但具有 历史 意义的2000农历龙年奥运,就这样被某些西方强盗从中国人手中窃取,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

从一个 体育 弱国到今日的 体育 强国,我们中国走了多久?距离1932年中国代表刘长春第一次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过去了90年;距离年选手许海峰获得第一枚中国的奥运金牌,过去了38年;距离1993年中国首次申奥失利,已经过去了29年!

29年,斗转星移。如今,中国正在以势不可挡的速度,崛起成为世界上不得不仰视的存在,只是不知道曾经以卑鄙手段获得胜利的某些国家,看到目前的奥运会无人问津,内心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触呢?

罗伯特斯丹建造悉尼歌剧院的来龙去脉

那场比赛其实打得不是很好所以才会打得那么紧张,记得我第二天看报纸说一位老人家太紧张了最后心脏病发作死了。到王楠在线里面找一下吧,不过是王楠一个访谈,有这场女双的决胜局的最后几分。不过体现出了王楠巨好的心理素质。19比20的时候她发了个好球,李菊抢攻20平,20比21落后的时候相持了起来,后来王楠很困难的时候打了个滚网球,球打出来了她就和球一起扭想帮球一把让它过去,运气很好!估计那老人家这时候就不行了~~23比22领先的时候王楠果断侧身解决战斗~说起来就像昨天的比赛一样~如果你要看00奥运女双决赛的话土豆网里有全部,不过决赛很难看。。

第24届到第三十届奥运会中国队的获奖金牌数是多少?

一座悉尼歌剧院,让约恩·乌松一夜成名,叫悉尼扬名世界,甚至令澳大利亚的历史改变;也是悉尼歌剧院,使约恩·乌松与澳大利亚政府反目成仇近半个世纪,从1966年离开的那天起,他再未踏足澳大利亚,一生中从未亲眼欣赏过他自己设计的、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建筑之一的悉尼歌剧院。1954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特别委员会受命规划筹建歌剧院,首先从30个地点里选中了三面环海的便利朗角作为歌剧院的兴建地点。1955年9月13日,当时执政的工党新南威尔士州首长约瑟夫·卡希尔向全球发出悉尼歌剧院设计招标,拉开了宛如戏剧般跌宕起伏的悉尼歌剧院设计完工过程的大幕。

1、从淘汰的方案捡回了“必将成为伟大非凡的超群创作”。  截至1957年,共有32个国家的233份设计方案参与“悉尼歌剧院”设计竞标。作为主要评选委员的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纽约杜勒斯、肯尼迪两个国际机场的设计者)因故迟到,他对其他评委已经选出的十个方案无一满意,却在已遭淘汰的方案中找出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那份只有潦草几笔的设计方案,并大加赞誉“必将成为伟大非凡的超群创作”。据乌松回忆,他对悉尼歌剧院最早的外观造型设计是受到剥橘子动作的启发:14瓣的建筑可以结合成完美的球状建筑体。在沙里宁力荐之下,乌松的方案中标了。 这个结果让业界十分意外,非议不断,连乌松本人都感到吃惊。当时,37岁的乌松只是建筑界的无名小辈,不过设计过一些私人住宅,而且他的设计图仅像一幅初步的画作,并没有任何细节。但无论如何,首次中标大工程令乌松兴奋不已,并立即萌生了要移民到澳大利亚的念头(1963年,歌剧院兴建期间,乌松举家迁往悉尼的比特渥特)。乌松并没有料到,自己即将陷入澳大利亚的政治漩涡中。 一个歌剧院的设计建造为何与政治牵扯不清,这还要从当时悉尼的地位说起。上世纪50年代的悉尼还只是一个乱哄哄的工业城市,而当时澳大利亚的另一个大城市、南部的墨尔本,则被视为该国的现代文明中心,拥有更雄厚的经济实力,在1956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拥有更高的国际声誉。虽然当时的新南威尔士州首长卡希尔表示歌剧院与政治无关,也不会因日后的选举结果而有所变化,但悉尼歌剧院最后还是被作为悉尼与墨尔本竞争的重点工程,成了各方政治势力博弈的焦点。 1959年3月,悉尼歌剧院开工,工程预算720万澳元,预计3年左右完工,工程由乌松和著名结构工程师艾拉普监督执行。这时,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还没有最后完成。乌松在最初竞赛中提出的椭圆形抛物线的水泥屋顶设计后来被证实无法施工,他和设计施工团队又耗费了数千小时做计算机仿真运算修改,将设计转化为可执行的半球形幅度设计。 悉尼歌剧院特殊的造型使得建筑工程极为困难,再加上追求完美、近乎吹毛求疵的乌松无法忍受丝毫的瑕疵,因此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建筑经费已经追加到980万澳元(近乎追加四成)。艾拉普曾为乌松提供了不少切合实际的施工建议,但都因为不能体现设计的美观而被乌松忽略,这两个好朋友也因此渐生间隙。为了筹措歌剧院不断升高的建筑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州政府还发行了歌剧院彩券,然而预定完工日期却从1963年往后一再拖延。外界对乌松的批评也因为大力支持歌剧院兴建的卡希尔在任内去世而骤然增加。 1965年,罗伯特·阿斯金当选新南威尔士州首长,官方的态度转趋强硬,一切以尽速完工为考虑。当时阿斯金指派的公共工程部长戴维斯·休为了控制建筑成本及尽早完工,开始质疑乌松的计划执行及成本估价能力,两人的关系因此日趋紧张。 乌松和休的争执持续恶化,1966年初,公共工程部决定停止给乌松和其设计施工团队付款。而且,新南威尔士州政府还决定对乌松实施惩罚性收税,即乌松此前收到的报酬必须向澳大利亚交税。也就是说,乌松要在澳大利亚和丹麦两地被双重征税,这意味着乌松不仅不能在悉尼歌剧院项目中赚钱,还要为其濒临破产。  2、“你已然迫使我离职”,他离开澳大利亚,从此再没回来。  “你已然迫使我离职。”在1966年2月28日写给休的信中,乌松写到。据乌松当时的秘书雪莉·科里斯回忆,乌松向她口述这封信时,根本不像是在写辞职信,而更像一封申诉书。“乌松在信中指出,政府的决定将迫使他关闭自己的工作室,没有政府的拨款,他就不能给员工支付工资……”很多人都劝乌松不要发出这封信,但固执的乌松一意孤行。第二天,所有的报纸都宣告了“乌松辞职”。 据报道,在再三考虑到悉尼歌剧院工程对自己的重要性后,乌松曾向休请求复职,但被后者一口回绝。至此,乌松与新南威尔士州政府的矛盾已经无可挽回,1966年,乌松和家人离开澳大利亚,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就悉尼歌剧院后来的完工进度时间表来说,歌剧院的兴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9年-1963年)建立建筑基座,第二阶段(1963年-1967年)建立半球形外壳,第三阶段(1967年-1973年)完成剩余结构体及内部装修。乌松离开的时候,歌剧院工程的第二阶段还没有完成,由于第三阶段的设计图已经完成,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向乌松买下130幅第三阶段的设计图,并且另外指派一个本土建筑团队接手工程。 为了尽快完工,新的建筑团队对乌松原先的设计做了多处改动,后来歌剧院被诟病的一些缺陷,如歌剧厅空间过小,音乐效果不佳等,也与设计施工上的妥协不无关系。 1973年10月20日,悉尼歌剧院盛大开幕,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临现场剪彩,乌松收到邀请但没有前往。2007年,悉尼歌剧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被誉为是20世纪最经典的建筑之一。  3、“如果你喜欢一名建筑师的作品,那就应该把项目交给他去建,而不是授予他一枚奖章。”  悉尼歌剧院对澳大利亚和乌松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但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她让悉尼海湾成为闻名于世的观光点,改变了悉尼甚至澳大利亚整个国家的形象,但却令乌松背上了超支并中途退出的黑锅,束缚了他在建筑界创作、接案、竞标的机会,让他付出了的沉重的人生成本。 离开澳大利亚以后,面对所有的指责,乌松没有辩解,对自己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也保持沉默。尽管晚年的乌松表示自己并不怨恨澳大利亚,“那只是一种教育,我一生不曾怨恨任何事情”,但他的内心或许没有真正释怀过———1973年,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学院授予乌松建筑金奖,乌松接受奖章但没有出席颁奖仪式;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邀请乌松参与设计当地一个度假村,乌松派了同样也是建筑师的两名儿子简和金前往;1998年,悉尼授予乌松“城市之匙”自由奖章,乌松没有前往领奖,时任悉尼市长亲赴哥本哈根将“城市之匙”交到他手上;2003年,乌松获得悉尼大学的荣誉博士称号,也是儿子简代他参加授予仪式。 乌松一生中从未亲眼欣赏过他自己设计的伟大建筑。但他的儿子简说,他的父亲从未参观过悉尼歌剧院的事实,并不意味着他没有体验过这幢建筑。“作为它的创造者,他只是不得不闭上他的眼睛去体验它。”简说。 2003,乌松获得了世界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评审团认为,乌松“设计了一幢超越他的时代的建筑物,远远领先于可以运用的技术,并且,他为设计一幢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形象的建筑,承受住了非同寻常的攻击和负面批评”。

2008奥运会资料?

中国队历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量:

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 金牌数: 5

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金牌数:16

1996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金牌数:16

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 金牌数:28

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 金牌数:32

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 金牌数:51

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 金牌数:31

花钱最多的奥运会是哪一届

奥林匹克运动 (Olympic Games)

ào lín pǐ kè yùn dònɡ

简介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领导的国际社会运动。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体育运动奥运会为主要活动内容,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一种融体育、教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持续性、世界性的活动。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

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它以坚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为依托,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发展的潮流,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开始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其产生有以下的背景。

六大时代背景

1.三大思想文化运动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14-18世纪,欧洲大陆出现了3次大规模的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文化运动砸开了中世纪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枷锁,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主要思想障碍,迎来了思想解放、人才辈出和科学繁荣的时期。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和新的生产关系需要的新的思想文化和新的科学艺术纷纷产生,同时,新的体育思想一一近代体育思想也应运而生。

三大思想文化运动中产生的一大批伟大人物与欧洲中世纪黑暗的基督教禁欲主义针锋相对,他们痛斥禁欲主义违反人性,指出人的欲望是正当的人生目的,认为必须在灵魂和肉体之间建立和谐,主张重视身体和精神的统一,注重身体的均衡与协调发展,重视身体的健康和健美,使人们重新发现了体育的价值,认识到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享受到人生的快乐。这种思想的兴起和确立,使传统的道德标准和美与丑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三大思想文化运动中,人文主义者发掘和整理了古代希腊体育的丰富遗产,如古代奥运会和其他祭礼竞技、古代雅典体育和斯巴达体育、古希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古希腊体育的多种运动手段和方式等。人文主义者认为古希腊体育符合"人性',重视个人幸福,因而大力宣传,并在近代体育思想和实践中,继承古希腊体育遗产,在很大程度上使近代体育在定期举办运动会、注重身体全面发展、运动项目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受到古希腊体育的影响。

2.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和资产阶级的教育方式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它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近代体育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促使体育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由于工业化社会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给人的生理、心理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促使人们努力寻求新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对身体活动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改善人的身体本身,体育因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需要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文艺复兴时代起,资产阶级的教育家就把体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加以大力提倡,不仅恢复了古希腊的体育制度,还进一步制定了锻炼身体的各种措施,积极研究各种运动方法,努力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体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1423年,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托里诺创立了一所新式学校,仿效古希腊的体育馆,称之为"体育宫"。该校实行体育、德育和智育并重的方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教育的代表。维托里诺的教育思想和体育实践,促使体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也使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项内容而开始在学校实施。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中对教育的探索更加确立了体育的地位。资产阶级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就主张体育应成为教育的一部分。捷克教育家考美纽斯按照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对学校体育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将体育以较成熟的形式引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他主张学校应设宽敞的运动场,应开展广泛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使身心健康发展。夸美纽斯为学校体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学校体育之父"。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其"绅士教育"体系中,明确地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3部分,指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使体育正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独立的组成部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尔》中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他要求教育与体育紧密结合,主张按自然法则进行体育教育,按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儿童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体育活动,以培养"身心两健"的人才。

19世纪以后,英国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以阿诺尔德在拉格比公学的改革最为成功。他创立了"竞技运动自治"制度,充分发挥竞技运动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通过该项改革,拉格比公学的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运动场上,自己管理自己,不仅锻炼了强壮的体魄,而且培养了公平竞争、团结友爱、遵守规则、勇敢顽强的思想品德,使校风校纪大为改观。阿诺尔德的改革牢固地树立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确立了竞技运动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3.古代奥运会遗址的发掘唤起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向往。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热烈歌颂了古希腊体育精神,使人们再度回想起泯灭久远的古希腊奥运会。古代奥运会的遗址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向往,英、法、德等国的学者都希望进入希腊寻找古代奥运会的遗迹,但由于土耳其人的封锁,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直到1766年,英国学者钱德勒才被允许进入希腊实地考察,他发现了古代奥运会的遗址。1828年支援希腊反抗土耳其侵略的法国兵团中的随军学者在奥林匹亚遗址进行发掘,随后将一批珍贵的文物运到法国卢浮宫展览。

1852年1月10日,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库尔提乌斯在遍访伯罗奔尼撒半岛回国后,发表了有关古代奥运会的长篇演说,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1871年,德国与希腊达成全面发掘古代奥运会遗址的条约。1875-1881年,由库尔提乌斯率领的德国学者对奥林匹亚进行了为期6年的发掘。1881年,古代奥运会遗址的主要设施终于重见天日。1887年,在柏林展出从奥林匹亚发掘出的大量文物,激起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憧憬,人们期望奥运会尽快回到现实中来。

4.体育的国际化趋势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9世纪后半叶,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和世界市场得以形成,民族间的壁垒被打破,体育也超越国界,出现了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和比赛,形成了体育国际化趋势。由于国际体育竞赛和相互交流的需要,一些国际性的单项体育组织相继诞生。1881年第一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际体操联合会成立,1892年国际赛艇联合会和滑冰联盟相继成立。国际体育组织的产生,使运动竞赛摆脱了原来的地方传统,具有了国际性。在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不断成立和国际单项体育竞赛蓬勃开展的基础上,人们又迫切要求组织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为现代奥运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国际体育交流的增多,一个协调各体育组织活动的国际体育组织的诞生就成了必然。

5.世界各地复兴奥运会的尝试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积累了经验。19世纪初期,欧美一些国家为复兴奥运会进行了各种尝试。19世纪30年代,瑞典伦德大学的斯卡图教授曾组办过两次被当地报纸称作"奥运会"的比赛活动。从1849年起,每年一届,英国布鲁克斯博士组办过长达几十年的"奥林匹克节"。

19世纪中叶以后,希腊人渴望借复兴古代奥运会来重振古希腊文明。在希腊国王奥托的支持下,一个名叫扎帕斯的希腊人于1859年10月1日在雅典组织召开了第1届泛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此后,在1870年、1875年、1887年和1889年,又先后举行了4次泛希腊奥运会。由于组织不善和仅限希腊人参加,泛希腊奥运会没能继续得到发展,但对欧洲各国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国家的报纸对这几次运动会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从而引起了远比希腊本士更大的反响,它从正反两方面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积累了经验。

6.战争的威胁和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19世纪末,世界上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一个新的、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威廉二世统治的德国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想通过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欧洲。

在此阶段,德国要求复兴奥运会的呼声很高,一些别有用心的德国人想通过发起奥运会,来扩大影响,为称霸世界服务。法国是德国的近邻,如果德国发动战争,战争的灾难首先就会落到法国人民身上。法国人民强烈反对战争,渴望保持世界和平,古代奥运会和平、友谊的精神,恰好符合法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复兴奥运会,不仅有利于国际体育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法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对德国称霸世界的斗争。复兴奥运会成了人们的迫切需要,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落在了法国人的肩上。

顾拜旦让奥林匹克运动变成了现实

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是公认的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他为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888年,顾拜旦就任法国学校教育、体育训练筹备委员会秘书长。1889年顾拜旦代表法国参加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国际体育训练大会,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体育的动态,他认为近代体育的发展正在走向国际化,应该借助古希腊体育的经验和传统影响来推进国际体育,于是产生了复兴奥运会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一想法,顾拜旦做了大量的工作。

1891年,顾拜旦创办《体育评论》杂志,以此为阵地热情宣传他的主张,对创办奥运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892年,顾拜旦遍访欧洲,宣传奥林匹克理想。同年11月25日在庆祝法国体育运动协会联合会成立5周年大会上,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说,第一次公开和正式地提出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在演说中,顾拜旦阐明:现代奥运会应该像古代奥运会那样,以团结、和平和友谊为宗旨,但应该比古代奥运会有所发展和有所创新,它应该向一切国家、一切地区和一切民族开放,并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顾拜旦的倡议,使现代奥运会从一开始便冲破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具有鲜明的国际性。1893年,顾拜旦在巴黎召开一次国际性体育协调会议,团结国际体育人士,讨论创办奥运会的问题。翌年,他还将自己的倡议写成公开信, 寄给许多国家的体育俱乐部,得到不少体育俱乐部的支持。

在国际上各种因素的促进和顾拜旦的不懈努力下,创办奥运会的各种准备工作终告就绪。1894年6月16日—24日,根据顾拜旦的建议, 来自美国、英国、俄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希腊等1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在巴黎索邦神学院举行的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又先后有21个国家致函,向大会表示支持和祝贺。这次会议通过了成立国际奥委会的决议,并从79名正式代表中选出15人任第1届国际奥委会委员。大会还决定由奥运会举办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由于首届奥运会定于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因此希腊委员维凯拉斯当选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顾拜旦为秘书长。大会规定每4年举行一次奥运会,通过了遵循"业余运动"的决议。大会还规定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为田径、水上运动、游泳、赛艇、帆船、击剑、摔跤、拳击、马术、射击、体操、球类运动等。

1896年4月6日—15日,第1届现代奥运会终于如期在雅典举行。虽然组织很不完善,但它却是奥林匹克运动正式诞生的重要标志,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终于登上历史舞台, 揭开了人类文明史上又一页新的篇章。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庆典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

奥林匹克运动包括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各国奥委会为骨干的组织体系和以奥运会为周期的活动体系。

1894年6月23日,当顾拜旦与12个国家的79名代表决定成立国际奥委会,开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时,这一壮举曾一度成为人们讽刺的对象。而在百余年后的今天,奥运会已成为普天同庆的节日, 奥林匹克运动也吸引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参与。

百年奥运, 跌右起伏, 大致经历了以下的发展过程:

奥运发展历史:艰难的探索(1894-1914)

遵循着一定的时间周期在世界各地举办大型综合性国际运动会,让体育运动服务于各国人民,服务于世界和平,这种做法在19世纪末遇到的困难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其时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全球的工业革命,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将民族矛盾激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思想方面,固于各自小天地的长期束缚,人们还难以理解奥林匹克思想,对接受奥运会这种国际性的文化还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

在体育方面,正在发育的现代竞技运动与体操运动尖锐对立,体育界四分五裂,门户之见根深蒂固,派别之争频频出现,举办世界性的大型综合运动会既无先例,也缺乏经验;尚不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远不能满足奥运会的需要。就奥林匹克运动本身而言,新生的国际奥委会本身还不成熟,除体操、滑冰和赛艇外,其他运动项目尚无国际组织,国家奥委会尚不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早期奥运会存在着诸多缺陷。首先,奥运会设项不稳,每届项目有所不同,主办者可临时增减项目(如首届奥运会的赛艇和帆船比赛,因天气不好而取消,临时增加了一项100米自由泳比赛),项目内容重复(第2届奥运会体操个人全能由双杠、单杠、吊环、鞍马、跳马、自由体操、跳远、跳高与跳远综合跳、撑竿跳、爬绳、50公斤举重等项目组成)。其次,运动场地缺乏统一标准,不仅跑道长度不同,有333.33米(1896年奥运会)、500米(1900年奥运会)、536.45米(1904年和1908年奥运会)、383米(1912年奥运会)几种,而且场地的设计也不统一, 如首届奥运会采用"U"形跑道,第2届奥运会使用草地赛场。最初的游泳比赛在天然水域内进行。第三,比赛缺乏必要的规范,如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每届都不相同,举重和摔跤无体重分级和时间限制,度量体系混乱,时而英制,时而公制;组织者可擅自临时改变比赛日程;裁判多由举办国人员担任,执法难以公正;各项目运动员参赛资格不一致,奥运村尚未建立,运动员住宿地分散而混乱。奥运会也没有固定期限,短则10天 , 长则五六个月。第四,经费紧缺。首届奥运会因为资金短缺,几至半途而废。紧接着连续3届奥运会因资金问题,不得不与商业博览会联合, 成为博览会的陪衬。

1908年伦敦奥运会是奥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出现了脍炙人口、强调参与的奥林匹克名言:“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竞技运动组织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主办这届奥运会的英国奥林匹克理事会由国际奥委会的英国委员和英国各单项体育协会的代表组成。这种人员结构,为其他国家奥委会的构成提供了范例。这届奥运会各项比赛的技术性工作,从制定赛制、编排赛程,到选派裁判、组织比赛均由各单项体育协会负责,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这为后来由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管理奥运会技术工作奠定了基础。至此 , 奥林匹克"三大支柱"的组织结构已现雏型, 各自职责相对明确, 从而确定了奥林匹克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这一阶段即将结束时,第5届奥运会于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其参赛成员国的数量比第1届翻了一番,运动员人数增长了75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巩固了自己的阵地。

奥运发展历史:初具形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战争使国际局势动荡不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过21年,规模更大、更为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降临。奥林匹克运动抓住了两次大战之间相对和平的瞬间, 经过5届夏季奥运会和4届冬季奥运会,初步确立了奥运会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首先,由于冬季运动项目的加入和女子体育的发展,奥运会变得更为均衡和完整。冬季运动项目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冰天雪地这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 对青年人的锻炼和培养来说有着夏季运动项目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1924年冬季奥运会的出现,弥补了夏季奥运会的不足。1928年,女子田径项目被正式列入奥运会,在位居奥运会竞技之首的田径项目中占据一席之地,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项目重复问题在这一时期基本得到解决。

自1924年奥运会始,体操摆脱了内容混杂的状态,形成了现代竞技体操的基本项目。田径取消了立定跳远、壶铃掷高、掷远等内容,日趋标准化。1930年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与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代表理事会协商后决定,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为田径、体操、防御性项目(拳击、击剑、摔跤、射击)、水上运动(赛艇、游泳)、马术、全能(现代五项)、自行车、举重、帆船和艺术比赛(建筑、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组委会可选择的项目有草地网球、水球、冰球、手球、篮球、回力球。同年,国际奥委会将奥运会的举办期限定为16天,并规定除集体项目外,每个项目一个国家只能派3名运动员参赛。女子项目为体操、田径、游泳和击剑。对运动员参赛资格有了相对统一的界定,并对报名、比赛组织工作的许多具体问题作出了规定。

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首次使用400米跑道,4年后这种跑道被确定为奥运会标准跑道;1924年巴黎奥运会开始有了长50米的游泳池。奥运会场地设施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得到进一步改善。柏林奥运会还出现了可容纳11万观众的大型体育场。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些奥林匹克标志和仪式也在此时一一面世,如奥林匹克五环旗(1920年奥运会)、圣火传递(1936年奥运会)、开幕式放飞和平鸽(1920年奥运会)、运动员宣誓(1920年奥运会)。奥运会的颁奖仪式有了明确的规定,并自1932年始为一、二、三名设置高度不同的授奖台。专门接待运动员的奥运村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进行尝试之后,于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开始正式设立。

这一时期, 奥林匹克组织发展迅速,国家奥委会成员数量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9个增至60个, 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达到24个。1926年国际奥委会建立了由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代表组成的技术委员会。此后, 国际奥委会逐渐摆脱技术性事务,开始更多地关注领导、协调、决策等更高层次的工作。奥林匹克运动终于形成了三大支柱互相配合的组织体系。

1920年出现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这一时期奥林匹克思想的重要进展, 它与"重在参与"相辅相成,鼓励人们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中来。

奥运会与科学技术的相互结合也取得重要进展,在工程建筑、电子设备和通讯中大量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如1932年采用双镜头照相机进行终点摄影,第一次在奥运会上非正式使用电动计时和终点摄影仪,运动会场设置大屏幕记分牌,出现自动打印机网络等。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始,组委会采用**这一形式对奥运会进行完整的记录。首次奥运闭 路电视转播也在此时开始。

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运动员业余身所引起的冲突,许多运动员因此而受到处罚,如曾3次参加奥运会、获得9枚奖牌、被记者称为“超人”的著名芬兰长跑选手努尔米因接受补贴,被视为“职业运动员”,无缘参加1932年的奥运会。此外,随着奥运会影响的扩大,一些政治势力试图将其作为政治工具的意图日益暴露,这在1936年由统治下的纳粹德国所举办的冬、夏两届奥运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奥运发展历史:发展与危机(1945-198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全世界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逾20亿的人口先后卷入。1940和1944年两届奥运会被迫取消。二战之后出现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如两大阵营的对抗、冷战格局的形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等。世界的新格局既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给它设置了重重障碍。

战后,奥林匹克运动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奥运会规模扩大,项目剧增。战争结束后的1948年奥运会有来自59个国家奥委会的4062名运动员参加136个项目的比赛,1972年时则有121个国家奥委会派出7121名运动员,参加195个项目的比赛。冬季奥运会参赛运动员数目也由1948年的28成员国的369人增加到1972年的35成员国1006人。在奥运会规模扩大的同时,竞技运动的水平快速提高,出现了体操运动员科马内奇、田径运动员摩西、比蒙等一批超级明星和8.90米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跳远纪录。1960年埃塞俄比亚的阿贝贝赤足获得马拉松比赛冠军,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开始在奥运体坛显示力量。奥运会举办地也不再局限于欧洲和美洲。

1956年和1964年分别在大洋洲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亚洲日本的东京举办了第16和第18届奥运会。

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是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本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合法席位,这不仅为中国体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国际舞台,促进了中国体育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奥林匹克运动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奥林匹克运动的迅速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主要是:1.政治格局的变化对奥运会的影响。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以来,政治对奥运会的影响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政治体系的冲突、种族主义与反种族主义的斗争、各种意识形态的对立等,都对奥运会产生深刻影响。与此同时,恐怖主义分子出于政治目的,开始将奥运会作为自己的攻击目标,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即为一例。出于政治原因而对奥运会实行的抵制连续不断,规模越来越大。2.竞技运动商业化和运动员职业化的进程开始加快。60年代中期以来,奥运会作为一种文化商品的趋势已露端倪,国际奥委会的"业余"禁条屡被触动,奥运会与经济相结合的势头强劲,防不胜防。奥运会比赛中欺骗行为有所抬头。首先,违禁药品的滥用日益严重,1960年罗马奥运会出现奥运史上第一例运动员因服用兴奋剂而丧生的事故,兴奋剂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其次,在女子项目的比赛中出现了有男性特征的运动员,运动员的性别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3.奥运会出现经济危机。随着奥运会的膨胀,举办奥运会所需要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投入急剧增加, 而旧有的筹资方式远不能满足举办奥运会的需要,再加上举办奥运会对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一些居民反对在自己的城市举办奥运会, 如美国的丹佛市就因此而不得不将已经得到的197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权交回,由国际奥委会另选城市。1976年蒙特利尔因举办奥运会而债台高筑。到70年代后期, 愿意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只剩下洛杉矶一个。当时的国际奥委会对二战后社会的深刻变化和60年代以来奥运会社会化、大型化、综合化的新趋势缺乏认识,坚持多年来形成的封闭格局, 拒绝与其他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打交道,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坚拒商业于奥运之外, 以保持奥运的"纯洁',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严重脱离社会。国际奥委会的保守与僵化加剧了它与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国家奥委会的矛盾, 为了集聚各自的力量 , 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于1967年成立了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 各个国家的国家奥委会也于1979年成立了国家奥委会协会。

奥林匹克三大支柱的合作关系出现了危险的裂痕,它们共议大事、互相沟通的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也已自1930年起就处于休眠状态。此外,尽管二战后大批新获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奥林匹克运动,但在布伦戴奇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20年间仅增加了6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受到忽视。于是,自6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奥委会内外交困,风雨飘摇,其全部资产到1972年只剩下区区200万美元。奥林匹克运动积蓄已久的各种矛盾发展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旧的模式已无能为力,而新的模式、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1972年,爱尔兰人基拉宁接替布伦戴奇,出任国际奥委会第六任主席,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基拉宁任职的8年是奥林匹克运动变封闭为开放的过渡阶段,国际奥委会开始重新审视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的关系。19世纪形成的业余原则和奥林匹克运动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观点对人们思想所形成的禁锢开始松动。尽管这8年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进程是缓慢的,却为下一阶段萨马兰奇大刀阔斧的改革做了必要的准备。

奥运发展历史:改革与创新(1980-2000)

1980年西班牙人萨马兰奇接替基拉宁,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审时度势,开始了全面的改革。这场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变封闭为开放,使奥林匹克运动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国际奥委会一反过去视商业化为洪水猛兽的陈腐观点,充分肯定它对体育运动的积极作用,大胆引进市场经济的机制,积极而有控制地对奥运会进行多种商业开发,给奥林匹克运动建立了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

年洛杉矶奥运会的组委会对举办奥运会的经济运作机制进行了大胆改革,变沉重的包袱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国际奥委会敏锐地觉察到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对洛杉矶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设计出一整套规范而有效的经营奥运会的做法,如"奥林匹克计划"(TOP计划)等,从而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92年国际奥委会已拥;资产125亿美元,1993-1996年整个奥林匹克运动从商业开发中获得23-25亿美元的总收入。国际奥运会本着取之于奥运,用之于奥运的原则,通过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组织,对整个奥林匹克运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奥林匹克运动给以积极的援助。

肯定商业化的积极意义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废除了参赛者业余身份的限制。业余原则从一开始就有其不可操作性,它不仅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相矛盾,而且也不符合现代竞技运动发展的现实。由于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员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中,纯粹的业余运动员不复存在。各国或明或暗给奥运

有关分享幸福的600字作文

历年奥运会理财盈亏统计

那么本世纪的几届著名奥运会耗资多少?为什么各国会争相举办?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资金投入是多少呢?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举办奥运会的城市没有几个能走出赔钱的怪圈,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由于管理不善,这届奥运会工程费用一再追加,原计划28亿美元的主体育场竟耗资58亿美元之巨,组织费用也从原计划的6亿美元涨到实际的7.3亿美元。这使得蒙特利尔奥运会欠下了20亿美元的巨债,15天的奥运会使蒙特利尔负债长达20年,人称“蒙特利尔陷阱”。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在1974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在莫斯科举办奥运会后,前苏联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财力,耗资90多亿美元,最终没有挣回一分钱。究竟亏损多少,至今仍是一个谜。此后,办奥运赔钱令不少城市对申办奥运会“望而却步”,甚至竟出现过只有洛杉矶一个城市申办第23届奥运会的窘境。

年洛杉矶奥运会:这是一次首次由民间私人主办的奥运会,并且改变了以往亏损的局面。原计划耗资5亿美元,通过出售电视广播权获得3.6亿美元的资金,从此,广播电视台免费转播体育比赛的惯例被打破。主办人尤伯罗斯又通过发行25种纪念币和2000张赞助券,集资近1亿美元。据年12月19日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公告,本届盈利2.5亿美元。

1988年汉城奥运会:这次奥运会精打细算,充分利用了原有旧场馆18座,新建场馆仅16座。组委会用于直接投资仅10亿美元,政府拨出20亿美元,全部成本为40亿美元。组委会通过企业赞助、出卖电视权(约4亿美元)等途径,使这届奥运会盈利3亿美元,开创了官办奥运会盈利纪录。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总投资为96亿美元,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上届汉城奥运会,就连奥运史上花钱最多的莫斯科那届也有所不及。不过这些资金中的绝大部分都用于市政建设上,盈利500万。但据巴塞罗那一些报纸披露,那届奥运会不仅没有盈余,且亏损2.2亿美元。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盈利1000万美元。此次极具商业性的奥运会耗资巨大,逾17亿美元。这些费用主要来自出售电视转播权、赞助商的赞助以及发售纪念品,结果使大型广告及商品宣传遍布比赛场地。亚特兰大市中心的每一寸土地都明码标价,可口可乐、IBM、耐克等等商标随处可见。

2000年悉尼奥运会:收入达到17.56亿美元,比7年前悉尼获得奥运会主办权时的预计高出了80%。悉尼组委会最初预计出售转播权可得4.88亿美元,但实际收入竟达到7.98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5.68亿美元。

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各个项目上超支36亿美元,而最初预计只花费17亿美元。总的支出将达到72亿美元,远远高出最初的预算56亿美元,奥运会结束后,雅典奥运的花费实际达到117亿美元。是历史上最“贵”的一届奥运会。

贺延光的人物轶事

分享

曾有人说过,不会分享的人注定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失败者。其实分享却很简单,它只是一种思想上的放松。每个人都把自己所拥有的给予别人,从而获取快乐,丢掉忧愁,这就是分享!

记得我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时候才5年级,拿着那张报纸,我感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兴奋。一旁的同学看见我如此兴奋,纷纷凑过来看。我把报纸递给了他们,同学们发现是我的文章发表了,一个个都发出赞叹不已的声音。看着同学们为我高兴的样子,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鼓励。从那以后,我对写作的那份热情日渐加深,在报刊上发表的各类作品也越来越多。因为我和同学们分享了我的快乐,我才能有今天的成就与梦想,我才能获取了如此多的快乐!

白居易曾经说过:“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说的正是分享的道理。明朝时期,朱棣曾六派郑和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给他们带去了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特色,并同它们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从而得到了它们的尊重和认可。那些国家纷纷奉明朝为天朝,并每年按时进贡,使明朝越来越富裕。朱棣运用成功的外交手段,让周边的国家分享了明朝的强大与繁荣,使朱棣在当时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君主。正因为朱棣懂得分享,为明朝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这个世界就是有了分享才变得如此的美丽,无论你与人分享的是快乐或是痛苦,是欢笑或是眼泪。生命因分享而充实,因分享而充满激情,因分享而多姿多彩。因为,分享是快乐的 !

===============================================================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这样抱怨:“我的世界为何如此无趣?为什么我只能呆在一个角落孤芳自赏?”我想告诉你,朋友,你若不会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你就永远也尝不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分享是什么?杜甫的名诗《客至》中的“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乎取尽余杯”就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诗人独自在家中感到孤独,但在此时,佳客盈门,诗人便将自己的喜悦毫不保留的倾吐与分享给了对方。所以说,分享就是一种乐趣。

分享又是一种安慰。2000年悉尼奥运会,“铿锵玫瑰”中国女足发挥不佳,最后连小组都没有出线。美国女足为此而感到惋惜,她们为自己失去这样一个强劲的对手而感到惋惜。于是,美国女足主动的到机场去送中国女足回国。她们主动地分担中国女足的忧伤,有的人甚至抱头痛哭。

分享的意义不光在于分享快乐与悲伤,更在于它可以面对任何人———于亲人分享,与朋友分享,甚至于像美国女足那样,与自己的对手分享,它的意义更是无穷的。

我们既然要分享,就少不了一个与你心灵相通的好朋友,我快乐你就快乐,我悲伤你就悲伤,我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就。有了分享,春天,少不了鲜花的绽放;夏天,少不了雨后的彩虹;秋天,少不了金色的喜悦;冬天,又少不了那一丝的温暖。分享的神奇,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也是一个喜爱分享的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句诗一直被我津津乐道。与人分享快乐与悲伤,你的痛苦会减半,而你的快乐却会增倍。分享,实乃人生一宝。

===============================================================

冬日下午的阳光,总是如此庸懒无力。即使这样,仍少不了村里人在它的笼罩下取暖闲谈。 奶奶也是其中的一员,我陪着她,也享受着午后的悠闲。真愿在这一刻时光停止,看着听着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讲述他们经过加工的过去。 “妮子,吃饼吧?”奶奶将她手中的饼伸到了我面前。一根银丝连接着她干涸的嘴唇和饼上的断痕,又随着距离的拉长而消失。我不知该怎样回答。突然又希望这一时间瞬间结束,让我原离尴尬的境地。 “恩,我不吃……哦,不是,是……是因为我不饿,真的,真的不饿。”我摆一付信誓旦旦的模样,似乎连我自己都深信不疑。“啊?你刚才不说有点饿嘛?说你没吃饱!”“啊?哦……我现在饿过头了,就不饿了。”我的脸在发热,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变红了。 “她是嫌你脏!”一句话顿时掀开了我的秘密。我不知道我是什么表情,只是望着奶奶!她充满疑惑的脸顿时变为尴尬,脑门上的皱纹由紧而松,眼睛里没有神情,嘴巴依旧张着,只是不再闭合,呆呆的,阳光照着她银色的头发刺着我的双眼,我垂下两眼,不知何去何从。大概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她端起她的椅子走了,看着她吃力的背影,我心中涌出了一股酸涩。 这以后,日子还是照常,奶奶对我依旧很好,只是不再主动给我东西吃。我心里总觉少了些什么。后来我明白了,我缺少接受关爱的能力。老人的心是脆弱的,如同她们疲惫的身体,但她们依然是热情的,总想将自己剩余的时光全部化将晚辈包围。而爱的给予方式就是与你分享。我还清楚的记得小时候喝水的时候,一碗水总是奶奶先喝,我再喝。她总是说,热水太烫,我把热的喝掉,你再喝温的。其实,她留下的不是什么温水,而是爱,温润的爱。 后来,等我明白分享的意义时,时间已不给我弥补的机会了,它带走我的遗憾,牵着奶奶的手,匆匆走了!现在,我将早已知晓的分享不断复制,载上我的爱,飞入亲人的心田。“妈,这种口味的月饼真好吃,您吃吃看!”圆圆的月饼,在两张挂着弧度的嘴边徘徊着,消失了! 评语: 这是一篇记叙文。经典在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能激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思念和内疚!

===============================================================

百灵啼声婉转,麻雀扑打着翅膀,鸟儿在同一片蓝天飞翔;小草青葱,树木成阴,草木在同一片土地呼吸;行人匆匆,游人闲适,人们在同一片土地生活。分享——一个具有魔力的词语,给我们以无尽的财富与收获。

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盖茨的确如其所言做到了分享:他与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发成果;他与社会分享自己的财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在敬重里获得了更多的快乐。不会分享的人只能在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为“幸福”地度过每一天。没有分享,便不能开阔心胸,而心胸狭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快乐?分享就似一种催化剂,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赢得人们的尊敬。竹林七贤徜徉在山水之间,在分享彼此的志趣之时升华了各自的情谊;苏轼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却喜欢互相探讨诗词、分享两人的文学见解,因而他们的友情坚如磐石;居里夫妇毫不吝啬各自的一点一滴,无论是财富抑或是科研成果,他们都与世人同享,所以他们成为了我们毕生爱戴尊敬的对象……因为分享,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因为分享,他们收获了双倍的幸福;因为分享,他们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分享能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使国际关系更加融洽。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各国灿烂的文化需要世人共享。回想中国古代闭关锁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文化的趋同与单一会日益严重;再想想二战时期法西斯对于人、对于文化的肆意扼杀几乎将世界一步步推向衰败。现代社会需要和谐,我们应当学会分享。因为分享能让文化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分享能创造一个和谐宁静的国际大环境,分享将使世界这个大家庭更温暖!

让我们懂得分享,让我们试着分享,让我们充分发挥分享的魔力,让分享这个神奇的词语在生活中熠熠生辉!

===============================================================

音乐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或是激情澎湃,让人热血沸腾;或是清冷柔和,好像冬夜之月;或是凄凉幽怨,像那深秋桂子。音乐也是一种很奇特的东西,它像是一扇门,打开了我与前人交往的世界。

小的时候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是江南人,江南与二胡之间有着一种解不开的情缘。每到午休时间,奶奶就拿出那盘被它视为宝贝的阿炳的磁带,放进老式的收录机里。二胡独有的悲凉与沧桑如泉水般汩汩流出,润湿了我的心田。

俗话说,乐器是一方水土的精灵。在二胡日复一日的熏陶下,我对江南也产生了日复一日的向往,我迫切地想要了解江南,融入江南。在阿炳的二胡声中,我常幻想着自己正乘着一叶扁舟,沐浴着和风细雨,游走在柔丽凄迷的水乡。

是阿炳,让我了解了“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的江南;是阿炳,让我体会到了如此美妙的境界。

妈妈平时总有唱不完的宋词,那些本就情深意浓的词,配上惆怅的曲,再经妈妈的低吟浅唱,就更为动听。每当闲下来的时候,我就强烈要求妈妈把这些词教给我,于是家里就总是回荡着宋词的悠悠声。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打窗台湿绫绡”,我仿佛看见一位女词人满怀心事地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绵绵细雨,思绪飘得很远很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好像读懂了一代亡国之君那剪不断的悔与恨。

在宋词的熏陶下,我了解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它像一扇斑驳的大门,将我领进了历史的长河和诗词歌赋的世界。

阿炳、李清照、李煜,这些优秀的前人们,毫不保留地将他们的热情倾注在他们的作品中,让后人得以分享他们的精神世界,让后人得以和他们一起沉醉在美妙的境界中。他们所带给我们的太多太多,又何止是精神上的慰藉呢?

===============================================================

我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总希望在短短的人生历程中寻找到美丽的人生,于是,许多的发现与沉思便在笔下徘徊开来。

带着蔚蓝色的心情,在蔚蓝色的海中感受无限的快乐。无论曾经在陆地上多么澎湃的江河,纳百川的海都以平和的心接受它,然后以无限广阔的胸襟将快乐分给每一朵浪花、每一位在海中尽情嬉戏的游人。海接受江河的激情,分给它汹涌的浪花;海容纳游人的快乐,同时带给他们更多的快乐。海就是这样,人们给予它的不全要,它留下该留的,将自己的快乐无私地与别人分享,造就了最美丽的人生。我仿佛听到海与鱼儿的对话:

“没人知道我流泪,因为我活在水中!”

“我知道你在流泪,因为你活在我的心中,你的痛苦和忧愁由我来与你一同分享!”

就连珍珠闪烁的海滩上偶尔闪动的几块黑礁石,也是海微笑时跳动的眉毛。

海螺

海螺的壳总是盘旋着尖尖地指向天空,既不圆润也不柔和。

在布满沙粒和礁石的海底,海螺缓缓地移动着。每当有海浪冲过来,邀请它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的时候,海螺总是把自己藏在厚实又沉重的壳里,它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它总是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它不知道,分享快乐,就会得到双倍的快乐;分享痛苦,就会减少一半的痛苦。海浪失望地离开了,奔向了海的怀抱。

盲目的自闭使海螺在海里显得卑微,它一生都只能躺在自己的世界里唱着独角戏,所以它注定不会像海那样永生。它终究会死去。海螺死后,它的壳还在,只是留不住海浪,留住的只有海浪声。

后记:

与人分享的海、盲目自闭的海螺无法同时赢得上帝的青睐,于是上帝不假思索地将最美丽的人生赐予了海,而孤独的海螺,只能永远生活在人们的脚下。

于是海轻轻地告诉我:“最美丽的人生是将自己的欢乐与悲伤与别人分享,把别人的快乐、痛苦和自己一起分享!”望着海我使劲地点了点头。

===============================================================

我是从什么时候懂得分享的?是从姐姐分苹果的那一次吗? 是从外公外婆分荷包蛋的那一次吗?

那一次,姐姐脸上的笑容像太阳和花儿一样绚烂,她从包里掏出一个青红相间的大苹果,用袖子擦了擦,然后笑着递给我。我狠狠地咬上一大口后还给她,紧张兮兮的盯着苹果和姐姐的脸,当姐姐很淑女地咬了一口又递给我时,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又在姐姐含笑的目光下再咬一大口……

我从小一直生活在外公外婆家。乡下的生活简单而朴素,但是简朴的生活中也有爱和快乐。记忆中外婆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和外公,而她自己总舍不得吃的。记得有一次,祖孙三人一起吃着晚饭,气氛和谐而宁静。晚饭很简单,一人一碗面条,我和外公的碗里各有一个荷包蛋,而外婆的碗里却没有。外公发现后,像往常一样,用筷子把他碗里的荷包蛋夹成两半,将另一半夹到外婆的碗里。“你要多吃一点。还是你吃吧。”外婆边说边把那一半蛋又夹回到外公的碗里。外公怎么会肯让呢!于是,夹起来又放到外婆的碗里。就这样,谦让了半天,最后外婆又像往常一样把那半块荷包蛋夹到我碗里:“你正在长身体,你吃了它。”

看着慈祥而清瘦的外婆,我觉得自己不应该接受这半块荷包蛋,脑袋里在迅速地盘算着怎么才能把它轻松地送出去,突然一个激灵,想起了从书上看到的一招,于是计上心来。

“蛋好咸啦!”我夹一小块尝了尝,然后对外婆叫喊道。

“好咸?”外婆惊奇地看着我。

“不信?你尝!”我边说着,边迅速地把那半个荷包蛋转移到外婆的碗里。

外婆尝了一小口,正要说什么,突然看见我在偷笑,立即就明白了我的计谋,“你这个小精怪!”说着,就要把蛋弄回我碗里。

“我顶多只要一半,不然我一点都不要。”我撒娇道。

最后,外婆没法,只得和我分享了那半块荷包蛋。

那天晚上,是我生平第一次主动与人分享东西。在泛黄的灯光下,我们祖孙三人静静地吃着,可我觉得空气中充满了爱和关怀……

那一天,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分享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

冬日下午的阳光,总是如此庸懒无力。即使这样,仍少不了村里人在它的笼罩下取暖闲谈。

奶奶也是其中的一员,我陪着她,也享受着午后的悠闲。真愿在这一刻时光停止,看着听着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讲述他们经过加工的过去。

“妮子,吃饼吧?”奶奶将她手中的饼伸到了我面前。一根银丝连接着她干涸的嘴唇和饼上的断痕,又随着距离的拉长而消失。我不知该怎样回答。突然又希望这一时间瞬间结束,让我原离尴尬的境地。

“恩,我不吃……哦,不是,是……是因为我不饿,真的,真的不饿。”我摆一付信誓旦旦的模样,似乎连我自己都深信不疑。“啊?你刚才不说有点饿嘛?说你没吃饱!”“啊?哦……我现在饿过头了,就不饿了。”我的脸在发热,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变红了。

“她是嫌你脏!”一句话顿时掀开了我的秘密。我不知道我是什么表情,只是望着奶奶!她充满疑惑的脸顿时变为尴尬,脑门上的皱纹由紧而松,眼睛里没有神情,嘴巴依旧张着,只是不再闭合,呆呆的,阳光照着她银色的头发刺着我的双眼,我垂下两眼,不知何去何从。大概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她端起她的椅子走了,看着她吃力的背影,我心中涌出了一股酸涩。

这以后,日子还是照常,奶奶对我依旧很好,只是不再主动给我东西吃。我心里总觉少了些什么。后来我明白了,我缺少接受关爱的能力。老人的心是脆弱的,如同她们疲惫的身体,但她们依然是热情的,总想将自己剩余的时光全部化将晚辈包围。而爱的给予方式就是与你分享。我还清楚的记得小时候喝水的时候,一碗水总是奶奶先喝,我再喝。她总是说,热水太烫,我把热的喝掉,你再喝温的。其实,她留下的不是什么温水,而是爱,温润的爱。

后来,等我明白分享的意义时,时间已不给我弥补的机会了,它带走我的遗憾,牵着奶奶的手,匆匆走了!现在,我将早已知晓的分享不断复制,载上我的爱,飞入亲人的心田。“妈,这种口味的月饼真好吃,您吃吃看!”圆圆的月饼,在两张挂着弧度的嘴边徘徊着,消失了!

如果你是一名摄影记者,照相机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脑力、眼力和体力。当一名合格的摄影记者,你要习惯去研究社会、关注别人,要懂得生活常识,富有同情心,还得有韧劲儿。贺延光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1976年,贺延光就参与拍摄过四五运动。成为职业记者后,他采访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七届全国人大、十一届亚运会、1991华东水灾、中共十四大、1997年香港回归、广西边境大排雷、九届全国人大、1998长江水灾、广西边境大排雷、悉尼奥运会、内蒙古大雁煤矿爆炸、新疆巴楚地震、北京SARS事件、胡锦涛与连战历史性会见等许多重要新闻事件。

其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主要作品有:《小平您好》--国庆35周年群众表达的心声;《民主进程》--全国人大第一次公开出现的不同声音;《第三个是男孩》--计划生育国策面临严重挑战;《矸石山上捡煤人》--我国贫困人口依然有8000万人;《深圳又长高了》--高楼创造全国建设新记录;《广西边境大排雷》--消除地雷遗患确保边民平安;《长江水患》--九江江心洲决堤四万灾民无家可归;《巴楚地震》--维吾尔族村民等待救援;《面对生命》--SARS病房展现生命与死亡、责任与无奈的画面;《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胡锦涛与连战的历史性会见。

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35周年庆典中,北京大学学生突然打出小平您好横幅,贺延光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情景,将历史性瞬间作为改革开放的象征载入了中国史册。

当时,一群大学生走在游行队伍中。他们相互说着、笑着,有的地方还挤成一团,早就没了队形,全然不像前面方阵那样井然有序,但他们所迸发的青春活力显然已感染到观礼的人群,贺延光的周围也欢声阵阵。突然,大学生队伍中打起了横幅,上书小平您好四个大字。贺延光心头一热,顾不得许多,赶紧将相机高高举过头顶,冲着那个方向连拍三张--几乎是眨眼的工夫,横幅和簇拥它的学生们便淹没在滚滚的人流中。

从'万岁万岁万万岁'到人们直呼'小平您好',领袖人物从天上回到人间,这种变化对中国人来说不可谓不大不深刻。所以,我相信它的历史价值,它是把领袖人物当人看的一个标志。何谓在拍摄之前预料'轰动'?我的理解是,只有你的作品能拨动读者情感的心弦,能与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才会得到认可和反响。贺延光这样表述自己对这次采访的思考。

1998年,九江决口,这也是世纪洪水中的长江惟一一处发生主堤决口的地方,40万人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当时,中国青年报记者仅贺延光一人在场,面对突发事件,他没有随受灾群众撤往安全地段,而是涉险赶往出事地点。

贺延光一边协助部队营救群众,一边拍摄照片,一边不停地用手机向报社报告情况。即便在手机断电以后,还想方设法履行记者的职责。第二天,报纸一版刊出他的两幅大照片和8段现场口述的即时消息。这在所有平面媒体中独树一帜,显示了贺延光在重大灾难事件中把握新闻的全面能力。

贺延光以现场目击的方式,直面了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及抢险过程,并将它在报纸截稿前不断地传回北京。在网络新闻没有普及之前,这8条消息虽总共只有700余字,但其灾情与人情交织相融,现场感与紧迫感动人心魄,且文字简练,一气呵成,见报以后,不仅在报社内外引起积极反响,也得到赴九江采访众多媒体的普遍赞扬。不仅《中国记者》刊文予以充分肯定,指挥抗洪的军区首长也称他是好样的,士兵写信称他是无名英雄。

贺延光关于九江决口的消息短小精悍,形式新颖,已成为部分高校新闻专业教学的范例。

2003年严峻的SARS疫情,关乎人的生命,关乎社会的公共安全,对中国新闻记者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2003年4月下旬,贺延光欲深入一线采访的努力几次受挫后终于成行。他进入集中救治重症SARS患者的北京地坛医院,首先向医院领导表示,希望他们把自己当成普通的一员。在病房里,贺延光离SARS患者距离仅一米,这是一声咳嗽就可能令人倒下的距离,他坚持住了。在与医护人员和患者近距离接触的18天中,他拍摄了2000多张照片,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抗击SARS最前沿的真实情景,并在文字报道中附加了许多观察与思考。

刚开始的时候,病人以为贺延光也是医生,有的病人神志虽然清醒,但已经不能说话了,可是企盼和无助的眼神在追逐着每一个身穿隔离服的医护人员,也包括贺延光。贺延光说自己从来没有被这种眼神深深地刺伤过。这种目光驱使着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驱使着他争分夺妙地记录着这一切。这里在抢救生命,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把这里发生的一切告诉读者。他说。

抗击SARS期间,不仅贺延光的照片打动了无数读者。读了他在《生命备忘录》讲述普通人悲情故事的两位日本妇女,也专程越洋飞到北京,送来了给患者的捐款。贺延光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一位死者的弟弟将哥哥7000多字的死亡日记亲手送给了他,他还接受了一套医院送的签满了医生护士名字的隔离服。他说,这是他一生中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面对赞誉,贺延光说:作为记者,自己只是完成了本职工作,我们本应该做得更多,更好。

我早就想好这幅照片不拍大特写,而要拍一幅两人伸手相握,迈步相向的全身画面。 贺延光数码相机自动记录的时间是2005年4月29日15时06分42秒--胡锦涛与连战会见的历史性瞬间被定格,《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在数百位摄影记者同拍摄的照片中因独树一帜获得好评如潮。

在连战赴大陆之前,贺延光就密切关注、研究海内外与之有关的报道、评论。为此,当天上午在拍摄完连战北大演讲后午饭也顾不上吃饭就赶往人民大会堂,为的是排在前面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他终于抢到一个制高点,为的是要让背景干净,不让后面门窗及工作人员的身影进入画面。在两个小时的站立等待中,他一遍一遍地用不同指数测定闪光灯的亮度,先后试拍了50多张,以寻找最佳的曝光组合。

贺延光的这幅照片,从开始构思就确立了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的主题,在拍摄时又跳出了人们常见的时政照片的一般模式,构图上也大胆选择了其他记者不敢选用的场景,最终以生动、鲜活的影像,准确地刻画了国共两党最高***相隔60年的首次会见,足以令海内外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华人感慨万千。他的这幅照片,也是同类照片中,胡锦涛总书记最喜欢的。

贺延光说:你对生活认识到什么程度,你的照片就能拍到什么程度。《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能在读者和业内产生强烈共鸣,也印证了他一贯的职业理念。

新闻界许多人称贺延光是一面旗帜,称他的不少照片已成为我们经历过的生活中标志性的影像记录。在持续26年的时间里,贺延光时常站在潮头,以自己的作品和思考在中国新闻摄影界留下重要印记。

贺延光说:在我看来,是否对事实负责,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是评价新闻从业人员最重要的尺度。贺延光热爱生活,他认为能在变革时代从事新闻摄影工作,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他时常告诫自己:不要轻视每一次采访,只要带着照相机,就要保持最佳的职业状态。

贺延光数次被评为中直系统、团中央系统的先进工作者,并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先进个人称号。

对于名利,贺延光认为:没有比在重要新闻事件中拍到精彩照片,并能在读者中产生反响更令人满足的了。 许多时候,你的作品比你的名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