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崖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比分

文章内容

克劳迪奥阿劳_克劳迪奥阿劳肖邦夜曲

tamoadmin 2024-07-24
1.克劳迪奥·阿劳的人物评价2.钢琴大师\钢琴家的类型与钢琴学派3.历史上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有哪些?4.我想要阿劳的资料和他弹的随想回旋曲5.克劳迪奥·阿劳的著

1.克劳迪奥·阿劳的人物评价

2.钢琴大师\钢琴家的类型与钢琴学派

3.历史上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有哪些?

4.我想要阿劳的资料和他弹的随想回旋曲

5.克劳迪奥·阿劳的著名录音

6.克劳迪奥·阿劳的成就贡献

克劳迪奥阿劳_克劳迪奥阿劳肖邦夜曲

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Anrau1903-)

智利钢琴家

阿劳作为智利著名钢琴家,五岁即在圣地亚哥首次举行演奏会,崭露头角,少儿时期于柏林及德国其他城市和北欧巡回演出,获得成功,被乐坛誉为神童。他的演奏技巧精湛辉煌,所诠释的作品音乐含蓄内在,保持了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并与深刻的情感完美结合。他有一双强有力的大手,演奏以灵活自如、音色明亮、音量宏伟为特征。阿劳曾获得一系列国际比赛大奖,举办多次大型演奏会,并与数著名乐团合作到奥地利、南非、以色列、印度、日本、布拉格、布达佩斯等地进行巡回演出。他演奏过巴赫、莫扎特的全部钢琴作品以及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系列,录制完成唱片。他一生反对商业性演出,重视钢琴艺术的人格化追求,并因此而誉满全球。

迪努·利帕蒂(Dinu·Lipatti1917-1950)

罗马尼亚钢琴家

英年早逝的利帕蒂是位式的钢琴家。他的演奏技巧堪称当时最为精湛,但从未刻意展示和过分追求。他对作品的解释恰如其分,无论是巴赫、勃拉姆斯,还是肖邦、舒曼,或者是拉威尔,他都有令人信服的演绎。利帕蒂所处的年代,正是浪漫乐派大师被世人视为英雄般人物的岁月,人们称为如灿烂的落日那样光辉夺目的“钢琴黄金时代”。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艺术家,利帕蒂与其先行者一样,既是演奏家,又身兼作曲家的角色。然而,与当时盛行的对作曲家作品的随意解释现象大相径庭的是,他坚持忠实于原作,仅从这方面看,他又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人,虽然那时他还只是个少年。他说:“我们必须记住,真正伟大的音乐总是跨越时代的,他们从来都是与创作时公认的背景和规则格格不入。”因而,他在演奏每部作品之前都会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冥思苦想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完美的表达。听利帕蒂的演奏,对于耳朵和心灵都是一种享受和满足。

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Arturo·Benedetti·Michelangeli1920-)

意大利钢琴家

米凯兰杰利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钢琴家。他的演奏技术无懈可击,善于恰到好处地把握音色和多声部层次的控制,有条理地处理整体与细节的关系,以追求音色清澄、干净的演奏灵魂。他的演奏既保持了古典乐派的内在与平衡,又注入了浪漫乐派的热情与感染力,极具强烈的艺术魅力。米凯兰杰利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甚高,决不轻易举办独奏会。因此他演奏的曲目虽然不算广泛,但质量都十分完美。他演绎的贝多芬作品,摆脱了任何一种巴洛克风味的弹奏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个性隐藏在乐曲自身的内涵下,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深情和精髓。他演绎的德彪西作品,以全然柔软圆滑的线条歌唱,丝毫不带钢铁的森冷,已达”无槌之音”的佳境,因而获得“音乐哲学家”的美誉。此外,他还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钢琴教育家,指导和培养出了一批钢琴家,不少已名扬世界,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就是其中之一。

毛里奇奥·波利尼(Maurizio·Pollini1942-)

意大利钢琴家

波利尼是现代意大利著名钢琴家。他的演奏技巧纯熟完美,声音清晰,手指触键有力而灵敏,音色光辉而分明。他因过分重视技巧而使演奏以“冷峻”著称。1960年,波利尼曾参加第六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作为八十九名各国选手中最年轻的一个,获得第一名,因而闻名世界乐坛,从此与著名指挥和乐队合作,巡回演出于欧美各国。他演奏的古典作品精益求精,并对现代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也有广泛的涉猎,如勋伯格的全部钢琴作品、普罗科菲耶夫及斯特拉文斯基的主要钢琴作品等。14年,庆祝勋伯格诞辰一百周年,他在几个国家首都举行勋伯格钢琴独奏作品演奏会。

里昂·弗莱谢尔(Leon·Fleisher1928-)

美国钢琴家、指挥家

弗莱谢尔师承奥地利钢琴家施纳贝尔十年之久,因此他的演奏与其他美国钢琴家相比,具有更多的德奥钢琴学派风范。弗莱谢尔的演奏风格综合了知识的力量、热情的情感、优雅的品位和神秘的美感等多种因素。他认为演奏技巧与个人的音乐观念有关,技术是发出声音时所有的动作。弗莱谢尔以自己的卓越才能和高超技艺在众多美国钢琴家中独树一帜。他在音乐的处理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并努力追求音乐中亲切、朴实和纯粹的美,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即使右手因病不能弹奏,仍然坚持用左手演奏拉威尔等人专为左手写的作品。他的精彩演奏倍受音乐界人士的推崇,尤其是他录制的许多唱片更使他当之无愧地进入20世纪著名钢琴家的行列。

范·克莱本(Uan·Cliburn1934-)

美国钢琴家

克莱本一生充满了式的浪漫色彩,四岁即登台演出,十三岁实在德克萨斯州的钢琴比赛上获奖后受聘于休斯敦交响乐团担任钢琴独奏。1958年参加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荣获一等奖,蜚声国际乐坛。因为他是在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第一个美国人在苏联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因而成为美国的宠儿,在他回到纽约时,像凯旋归来的英雄一样受到市民的夹道欢迎和总统接见。克莱本在青年时期就掌握了扎实的演奏技巧,具有简朴热情的演奏风格,在他演奏的黄金时期,有着高妙无暇的技术、如诉如歌的音色和出神入化的音乐表现力,擅长演奏浪漫派的作品。而遗憾的是,到60年代中期他的演奏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失去了新鲜感,往往单凭直觉而又矫揉造作,声音也变得粗糙,以至他的本人的演奏,似乎只是昙花一现已成了历史陈迹。1962年在德克萨斯州沃恩堡创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克莱恩国际钢琴比赛。

默里·佩拉希亚(Murray·Perahia1947-)

美国钢琴家

佩拉希亚被誉为当代最为抒情的钢琴诗人。他尤其擅长演奏浪漫乐派作曲家舒曼、门德尔松、肖邦和格里格等人的作品,并以其多样化的风格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潜力。在演奏技巧方面,他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有键盘魔术师的美誉;而对作品的诠释,也因其多年的不懈努力而在音乐深度上表现出非同寻常的特点,广受各方好评。佩拉希亚的演奏曲目涵盖了上至巴赫、下至巴托克的各个时期中的钢琴经典之作。他四岁就开始学琴,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长时期的刻苦学习使他奠定了应付各种技术难题的深厚功底,在演奏19世纪浪漫派某些作品技术艰难的段落中,给人以毫不费力的轻松感。在演奏协奏曲和室内乐等体裁方面,他最有心得,这两类作品占他唱片录音中的主要地位。由于他曾学过指挥专业,所以经常边弹琴边指挥乐队演奏莫扎特等人的奏鸣曲。

格伦·古尔德(Glenn·Gould1932-1982)

加拿大钢琴家

古尔德无疑是一位个性怪异独特并富有才华的加拿大著名钢琴家。以其演奏姿势经常前伏后仰、边弹边吟,技巧纯熟,对节奏、声部和力度层次的惊人把握,处理手法稍有古怪而不落俗套,具有独特的悟性和感觉而著称。在独奏音乐会曲目的选择上他也经常独辟蹊径,从巴赫到爵士乐都有演绎,被公认为是巴赫作品诠释的权威。他所录制的《十二平均律》被誉为钢琴演奏的“旧约全书”;此外,他还录制过勋伯格的全部钢琴作品和平常很少有人演奏的作品,但却从不接触肖邦的音乐,并极度恐惧面对听众。同时,他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的文章。1959年,获柯恩-巴赫奖章,1964年多伦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1968年获加拿大最高的人文科学奖--摩尔森奖。

玛尔塔·阿格里奇(Martha·Argerich1941-)

阿根廷女钢琴家

阿格里奇是当代著名的钢琴家之一。她的演奏技巧高超,音色华丽,风格浪漫豪放,充满了吉普赛人的洒脱热情,同时也具有阴沉忧郁的格调,表现出内在、沉思的诗意。她善于演绎乐思丰富的多乐章作品,琴声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又甜蜜温柔、细腻柔美,被人称为“音乐的女大祭司”。阿格里奇涉猎作品广泛,曲目包括李斯特、肖邦、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著名钢琴作品,她对这些作品精彩演绎,录制成大量唱片,深受当代听众的喜爱和欢迎。她与阿巴多合作的几首浪漫乐派钢琴协奏曲作品,多年来一直受到音乐爱好者的青睐,成为德国DG唱片公司的镇库之宝和乐迷们争相收藏的目标。

玛利亚·胡奥·皮尔斯(Maria·Joao·Pires1944-)

葡萄牙女钢琴家

在近代世界乐坛上,女钢琴家可谓是凤毛麟角,葡萄牙出生的皮尔斯以精湛的演奏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成为众多著名钢琴家中的一位佼佼者,其演奏不像巴西女钢琴家奥尔蒂斯那样轻柔洒脱,而以细腻、典雅、秀丽、妩媚而享誉世界。皮尔斯擅长演奏莫扎特和肖邦的作品,其演奏和录制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肖邦前奏曲集散发出浓郁的法国沙龙气息。而肖邦夜曲则在浪漫气氛里,蕴涵着些许阴柔。她与小提琴家杜梅组成的二重奏,是目前活跃在世界乐坛的最佳组合,深得各种媒体和乐迷们的好评。

波兰、斯拉夫风格体系

阿图尔.鲁宾斯坦(Artur·Rubinstein1887-1982)

波兰钢琴家

阿图尔.鲁宾斯坦是20世纪权威的美籍波兰钢琴演奏大师。他的演奏不仅具有超人的技巧和独到的见解,而且还赋予乐曲以深邃的内涵,甚至使那些不太重要的乐曲,经过他处理后也身价倍增。他的音乐记忆力特别好,对位感较强,并且特别擅长处理自由速度,对他而言,无论是演奏技巧还是乐曲诠释,都达到了一种艺术的极致。阿图尔.鲁宾斯坦演奏的曲目贯通今古,尤其钟情于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他温暖亲切的抒情敏感的分句,丰富变幻的音色和浓郁的诗意,使他被视为20世纪最权威的肖邦作品演绎专家——“真正的肖邦代言人”。此外,他还喜爱勃拉姆斯的作品,所演奏的这位作曲家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雄浑与诗意并存,被乐评人视为精品。阿图尔.鲁宾斯坦的艺术生命颇长,80多岁高龄还举行音乐会。他一生所得到的多种世界性奖赏和荣誉,更显示出他艺术成就的至高无上。

克里斯蒂昂.吉默尔曼(Krystien·Zimermann1956-)

波兰钢琴家

吉默尔曼在15年参加第九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第一名,他是继车尔尼–斯特凡斯卡和哈拉谢维奇之后第三位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的著名波兰钢琴家,而且也是历届肖邦比赛第一名获得者中最年轻的一个。他具有斯拉夫人的浪漫气质、高超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记忆力,诠释作品以其自然、亲切,情感丰富和极有新意而赢得广泛的世界影响和赞誉。吉麦曼的演奏曲目较广,早年以肖邦钢琴作品为主,近年涉猎面包括古典乐派到现代乐派作曲家的全部作品。此外,他录制的许多唱片曾分别获得各种大奖,特别是鲁托斯瓦夫斯基的钢琴奏曲和德彪西的《前奏曲集》更是受到全球广泛的瞩目和好评。

伊沃.波戈雷利奇(Ivo·Pogorelich1958-)

南斯拉夫钢琴家

波戈雷利奇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熟悉的南斯拉夫钢琴界的后起之秀。曾参加第十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演奏带有强烈的个性富于感染力,华沙听众为之倾倒,而评为认为其演奏不符合肖邦风格未获头奖,但却名声大噪。此后他在伦敦、纽约等地举行的独奏音乐会,以其演奏技艺高超、才华横溢而极受欢迎。波戈雷利奇的演奏风格传承了李斯特学派的技艺,诠释作品时照谱演奏,在触键、音质、深度等技巧方面都无懈可击,音乐清晰、精练和鲜活,特别是他那强烈的演奏个性,极受听众欢迎。波戈雷利奇录制的唱片数量不多,但每张都有新意,尤其演奏肖邦和舒曼的作品,更是让乐迷们爱不释手,争相收藏。1993年,他与妻子在美国加州创办了规则与众不同的钢琴大赛。

俄罗斯风格体系

海因里希.涅高兹(Heinrich·Neuhaus1888-1964)

俄罗斯钢琴家 

涅高兹是举世公认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创始人和卓越的音乐教育家。他以学识渊博、演奏富有情感、诗意和独特的见解而著称于世。涅高兹擅长演奏舒曼、肖邦和斯克里亚宾的钢琴作品,曾在一场音乐会上演奏德彪西的24首前奏曲而被后人广为传颂。特别是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的42年中,辛勤的耕耘,为前苏联乃至世界培养了一批著名的世界级钢琴家,里希特、吉列尔斯、加夫里洛夫、扎克、马里宁等都是他的学生。其影响之深广难以估量,以至今日乐迷们提起他的名字时,敬慕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鉴于他在音乐艺术上做出的巨大贡献,曾获“艺术博士学位”,及“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弗拉基米尔.霍罗维茨(Vladimir·Horowitz1904-)

乌克兰钢琴家

霍罗维茨可谓是一位我行我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钢琴家。他的演奏虽然素以离经判道著称,但其超群的技艺却委实令人为之震撼。演奏技巧方面,他对速度和力量的控制卓尔不凡,特别在八度的弹奏方面,有着惊人的能力,既有铿锵有力的金属声音,又有梦幻般的柔美音色。他的演奏构思不仅只限于充分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同时还经常渗入自己的个性以及对作品的独到见解。他对作品的诠释时而热情时而平淡,十分耐人寻味,并产生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他注重对作品的重新创造和注入新的感受,特别善于演奏的斯克里亚宾、舒曼、莫茨考夫斯基、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作品,因此而获得钢琴界的“梅菲斯特”的绰号。他一生录制了大量唱片,其中不少被公认为钢琴演奏艺术的传世之作。12年,英国爱乐协会授予他金质奖章,表彰他在钢琴演奏艺术方面的卓越贡献。

斯维亚托斯拉夫.里希特(Sviatosl·Richter1915-)

俄罗斯钢琴家 

里希特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新一代杰出钢琴家。他的演奏极富节奏感,分句富有句性和诗意,同时兼具歌唱性,在演奏一首乐曲时自始至终都使人清楚地听到他的声部层次和乐曲构思。他追求一种特殊清淡剔透的音色,使音乐产生出梦幻般的瑰丽色彩,令人叹为观止。在表演上他具有强烈的即兴性,既善于宣泄音乐,又善于恰到好处地处理音乐内部层次结构,使之达到完美的、诗意般的境界。里希特演奏曲目广泛,但却不太喜欢“凑热闹”。他录制的音乐会曲目不少是首演或鲜为人知的作品,如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第七、第九钢琴奏鸣曲,德沃夏克的钢琴曲等。这位弹奏钢琴习惯熄灭灯光抛弃一切而专心致志于音乐的人,的确是一位将全身心都融入音乐的钢琴大师。

埃米尔.吉列尔斯(Emil·Gilels1916-)

俄罗斯钢琴家 

吉列尔斯这位被音乐家称为“小巨人”的前苏联著名钢琴家,以其演奏技巧高超无暇、触键强劲、力度惊人、演奏幅度宏大而著称。他早期的演奏,音色变化丰富,既蕴涵着宛然欲泣的柔情,又充满了火焰般的热情生命力;后期的演奏由于受涅高兹的影响,热情减退,但却注入了安静、深沉、内在表达等新的因素,用吉列尔斯自己的话说:“这种演奏风格象征着现代俄罗斯钢琴乐派的真正开始。”吉列尔斯演奏的曲目广泛,从巴赫到巴托克的钢琴作品都有。他录制的唱片也包括从古典乐派到近代乐派各个时期的著名钢琴作品。这些作品的演绎都有着令人无法预料、无法想象的完整美感,堪称是当代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卓越表现。

拉扎尔.贝尔曼(Lazar·Bermen1930-)

俄罗斯钢琴家 

贝尔曼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钢琴家之一,以触键轻巧、音色厚实、有光泽,和弦处理鲜明,弹奏速度自然,表情细致而著称于世。他对作品的诠释,常常是在整体把握音乐的创作构思下,充分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既有缠绵、柔美之情,也有铿锵、恢宏之势。贝尔曼擅长演奏李斯特的作品,他于1963年演录的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的唱片,深得卡拉扬的赏识。其次,他更擅长演奏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尤其是柴科夫斯基的作品,那种在独自黯淡色调中隐藏着温暖情感的演绎无人能及,经他演奏和录制的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被公认为是权威性的版本,深受乐迷的喜爱和欢迎。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吉(Vladimir·Ashkenazy1937-)

俄罗斯钢琴家、指挥家 

阿什肯纳吉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著名钢琴家,俄罗斯与东欧民族乐派浪漫主义作品的优秀演绎者,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演奏吸收了诸多俄罗斯钢琴家的优点,手指技巧高超,触键敏捷,速度感优异,音色表现丰富,舞台表演气质高雅智慧、热情诚挚。他的演奏范围广泛,对于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的音乐有着卓然的表现,特别是对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等人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人至深的诠释。此外,他还录制了大量唱片,其中包括巴托克、贝多芬、莫扎特、普罗科菲耶夫等多位作曲家的钢琴协奏曲、奏鸣曲全集,被人们誉为是“钢琴全集录音大师”。

安德烈伊.加夫里洛夫(Andrei·Grilov1955-)

俄罗斯钢琴家 

加夫里洛夫是涅高兹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又一位世界级著名钢琴家。他拥有着俄罗斯钢琴学派无懈可击的高超演奏技艺,奔放热情的表达方式和智慧控制音色变化的能力的演奏风格,以及对作品独特理解的才能,因而在西欧和世界各地赢得了高度的赞誉和广泛的影响。加夫里洛夫擅长演奏普罗科菲耶夫、李斯特和拉威尔等人的作品,18年,他首次到日本举行独奏音乐会,演绎的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获得很高评价。他录制的拉威尔的《夜的幽灵》、李斯特的练习曲《钟》、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魔鬼的诱惑》等唱片,也给人深刻的印象,不愧为俄罗斯新一代钢琴家的卓越代表之一。

斯坦尼斯拉夫.布宁

俄罗斯钢琴家 

布宁是俄罗斯钢琴学派创建人之一涅高兹的嫡传,他的母亲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涅高兹班,是他的启蒙老师。布宁是一位深具想象力和诗意的钢琴家,他富有表情的音色表达了他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其音乐感最早来自莫扎特作品对他的启迪。他说:“我初次听到的音乐就是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并被深深地打动了,那种体验没有任何东西可与之比拟。所以莫扎特是我第一和永远的爱。”在巴黎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中,他演奏莫扎特《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荣获大奖,评论家称他的诠释充满光辉,近乎完美。

米哈伊尔.普莱特涅夫

俄罗斯钢琴家、指挥家 

普莱特涅夫是一位不屑于简单划分类别的艺术家,他在钢琴和指挥两方面都业绩非凡。其钢琴演奏音色坚实、技艺一流,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别具一格,充满趣味风格和智慧的闪光。英国BBC音乐杂志评论他的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是最伟大的钢琴演奏,本身就足以使他跻身于世界著名的钢琴家之列。他弹奏的肖邦作品,被评论家誉为“令人惊诧近乎震撼的演绎,堪称年度最佳。”他诠释的李斯特钢琴作品,展现了他与生俱来的大师风范和奇妙的钢琴旋风绝技,使听者屏息凝神,不能自已。普莱特涅夫的指挥艺术在他与俄罗斯国家乐团录制的柴科夫斯基及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中得以发挥,尤其是后者的《灰姑娘》芭蕾音乐录音,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评论称其为最有气氛、最动人、演奏得最好的《灰姑娘》版本。

叶夫根尼.基辛 (Evgeny Kissin)

俄罗斯钢琴家 

基辛属于风格华丽的年轻一代俄罗斯浪漫钢琴家。他技艺超群,对音乐作品的演绎具有权威性,体现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传统,那是一种感受青春中体验成熟的。如同其他俄罗斯钢琴家一样,他也擅长演奏俄罗斯本民族作曲家的协奏曲,从柴科夫斯基到拉赫玛尼诺夫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都是他经常演出的曲目,并且都已出版了唱片。此外,他的曲目还涵盖了德奥作曲家的大量作品,其中包括舒曼、舒伯特、莫扎特和贝多芬。他演奏德肖邦作品独具一格,在诗意中透出淡淡的忧郁,尤其为世人称道。在群星璀璨的俄罗斯钢琴家中,基辛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没有在国际比赛中获过奖的人之一。然而,他的影响不在同代人、甚至老一辈音乐家之下,这一方面说明他继承了良好的音乐传统,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以独特的风格开创新的演奏风格。

德奥风格体系

瓦尔特.吉泽金(Walter·Gieseking1895~1956)

德国钢琴家 

吉泽金是19世纪末出生于法国的著名的德国钢琴家,由于他早期受法国、德国音乐教育的双重影响,因而在表达这两国的钢琴作品时,赋予了作品更多的精确性。吉泽金具有惊人的视奏力和记忆力,强调对作品的忠实性,认为演奏家只是“中间人”的作业而已。他的演奏曲目涉猎广泛,囊括了古典乐派到现代乐派的全部作品,并以其深厚的音乐修养、精湛的演奏技巧、丰富的情感、对力度节奏恰到好处的处理以及灵敏透明的指触、细致的音色变化和微妙的踏板控制,而成为演奏德彪西、拉威尔钢琴作品的权威。他演奏和录制的这两位作曲家的全部钢琴作品的录音,曾获得许多国际大奖,因此而被公认为是地地道道的法、德钢琴学派的代言人。

鲁道夫.塞金(Rudoef·Serkin1903~)

奥地利钢琴家、音乐教育家 

塞金是20世纪中叶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他的演奏以触键清晰、音色明亮、节奏平稳并带有浓重的日耳曼风格而著称。塞金擅长演奏莫扎特、贝多芬、舒曼、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作品,在演奏曲目上,喜欢选择带有冒险性的非惯例作品,如戈尔德堡变奏曲、迪亚贝利变奏曲以及近现代作曲家勋伯格、韦伯恩和梅西昂的作品,同时他音乐兴趣广泛,爵士乐、摇摆音乐以及即兴演奏,他都很喜欢。因此,经他演绎的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部分作曲家的作品,或是各声部线条层次分明,或是浑厚细致而又光彩夺目,可以看出他深厚的音乐修养和成熟、精湛的演奏技艺。塞金一生对录音非常慎重,其中1962年在纽约与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合录的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充分显示出其王者之尊。同年他与奥斯曼指挥费城交响乐团合录的理查?施特劳斯的《滑稽曲》(钢琴与乐队),至今无人能及。1982年,他与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录制的勃拉姆斯的《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为唱片史上留下了经典之作。此外,他在室内乐方面也成绩卓著,尤其是他与卡萨尔斯四重奏团合作的许多录音,都被视为经典演绎和重要的音乐文献。塞金以自己完美高贵的人格和精湛的演奏技艺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崇拜。

弗里德利希.古尔达(Friedrich·Gulda1930~)

奥地利钢琴家 

在世界众多的著名钢琴家中,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古尔达以其精湛的演奏技艺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享誉世界。他的演奏,旋律自然流畅,节奏生动而富于弹性,音质硬朗、透明、装饰音新颖别致,触键清晰、强韧,力度控制恰到好处。尽管古尔达的演奏曲目涉猎面不是很广,但经他演奏的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钢琴作品却深受乐迷的喜爱和专家的好评。他在古典音乐演奏中引入爵士音乐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了钢琴的演奏技巧,并为探求极有创造性的新音乐做出了努力。此外,他曾先后在维也纳建立爵士乐队和创办现代爵士音乐比赛。为表彰他对世界音乐所作出的巨大贡献,10年维也纳音乐学院把贝多芬的戒指授予他。作为作曲家,他创作了不少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相结合的新作品,著有《语言与音乐》一书。综观当今的世界乐坛,古尔达无论从演奏技巧到审美意识都是比较超前的,并为自由爵士乐开辟了新路。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Brendel1931~)

奥地利钢琴家 

布伦德尔是20世纪德奥钢琴学派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的演奏风格继承德奥体系的传统,注重乐曲结构和内在张力,以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丰富的想象力而见长。演奏以内在、准确为特色,速度比其他演奏家的处理略慢,善于处理装饰音和华段,音色变化细腻,情感丰富深邃,对所品的诠释深刻完美,充分表现出“学者型”钢琴家的艺术特色。他对于钢琴音乐的钻研很深,喜欢以举行系列演奏会的方式,探索某一作曲家精神世界的发展过程;尤其是他能演奏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使他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国际上最受欢迎的钢琴家之一。1989年获不列颠帝国荣誉二级勋位。布伦德尔的演奏深受费舍尔–迪斯考的影响,早期以演奏李斯特的作品名噪一时,后期对舒伯特的作品有独到的演绎,被认为是当今最权威的舒伯特作品演奏专家。他演奏的舒伯特奏鸣曲自然是权威的诠释,他与克利夫兰四重奏团录制的《鳟鱼》是此曲最平衡的版本。此外,他演奏的贝多芬32首奏鸣曲也受乐坛好评。《乐思与回想》是他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对音乐艺术的又一贡献。

阿图尔·施纳贝尔(Autur·Schnabel1882-1951)

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教师 

在19世纪末德奥风格体系的著名钢琴家中,施纳贝尔属于忠实于原作的学者型之列的带头人。他的一生为追求完美、达到艺术顶峰而不懈努力,以至在演奏技巧、审美意识和对作品的演绎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出神入化的境界。施纳贝尔极擅长演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人的钢琴作品,他的演奏独具特色,并赋予作品异常生动的抒情旋律,伴奏织体各声部的配合完美统一,力度控制恰到好处,节奏感较强,使作品的各种因素都达到完美疵的地步。

威尔海尔姆·巴克豪斯(Wilhelm·Backhaus1884-1969)

德国钢琴家 

巴克豪斯是德国莱比锡钢琴学派最后和最著名的钢琴家,因其演奏风格气魄宏大而?键盘师王”的誉称。他的演奏技艺精湛,音色清晰,旋律表现处理卓越。他在强奏时的苍劲击键能产生出交响曲般的壮丽音响,在弱奏时极为清晰,冷峻的控制,又常常使人着迷和耐人寻味。

威尔海尔姆·肯普夫(Wilhelm·Kempff1895-)

德国钢琴家、作曲家、教育家 

肯普夫是当代德国最有代表性的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演奏风格禀承了德国致密、朴实、严谨的模式并与自己的创造精神相结合而形成的,因此不受技巧的约束,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表现功能来运用。

克劳迪奥·阿劳的人物评价

我对他的风格已经比较熟悉了。他的演奏属于钢琴史上最独特的风格之一。下面会列举一些钢琴家最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几乎可以在他Philips的任意一张唱片里找到,基本上不需枚举,当然除了少数极为重要的唱片。

钢琴大师\钢琴家的类型与钢琴学派

墙上挂着波提切利的画。烛光很暗,地毯上的图案很模糊。年轻人眼帘低垂,和琴键一样苍白修长的手指在琴上奔跑。琴声和烛光一起摇曳,如幽兰之香,渗透黑暗,弥漫到很远的地方。夜归的男女嘻闹着上楼来了,脚步声越来越近。风快要吹灭了烛光。他停下来,看看月光,叹口气。 听萧邦夜曲时,我眼前常有这样奇怪的幻影。这情景如同一个遥远的琉璃世界,镶嵌在夜晚的窗里,萦绕着一些东方风味的理念,“春江与月夜,琼花与白鸟,孤舟与故园……。”他一生都在弱体和、女儿情怀和阳刚气间努力维护着平衡。然而这脆弱的平衡常被打破。他注定不会幸福,但有了钢琴,也并不寂寞。翻开夜曲集,面前是各种色泽的忧郁。比如OP.9之1、之2的青春闲愁,OP.48之1的一咏三叹,还有OP.72之1,一个瘦长的影子在萋萋芳草、无情残照间独行,走向无梦的夜。我最喜欢OP.27之2,那里凝聚着萧邦式的独特敏感,临近结尾轻轻的钟声吸饱雨滴后坠落,留下一片萧条,让人怀疑是否身在俗世。此曲,只应天上有!百年沧桑里,钢琴家们以各自的心灵体认他的隐秘,小心呵护那缕余香,不让它被雨打风吹去。鲁宾斯坦指下的音色象一种质地温润的玉,微微蒸腾着水气。霍洛维茨则一心把那情诗变为“狂喜之诗”,美艳得近于妖冶。而听久仰的阿劳弹,颇有我们一道含英咀华的感觉。他触键又深又缓,手指一直插到音乐“底部”,层层摇荡起情感的波澜,以恬淡的表情描述了一个并不辽阔,却悠长深远的境界。在钢琴上用过功的人,会从和声里听出深埋的淅沥苦雨。过去听他弹常被人们处理得狂放的谐谑曲,只觉他牢牢“抓”住手指,琴声如绵里藏针。别人炫技的段落,他不动声色地走过,指下细腻的浓淡干湿自能传神写意。我们在他的演奏中慢慢贴近作曲家的心,便能感到他那深邃的目光从里面隐隐透出来。念过“无言独上西楼”的中国人,自以为能洞悉萧邦心头的别一番滋味,而在校园里长大的年轻人,如何能与禀赋高贵而历经亡国剧痛的游子执手相看泪眼?从前我认为他首先是音乐天才,翩翩浊世中之佳公子,其次才是爱国者,而听过阿劳,才感到萧邦对祖国的挚爱已融化在血脉和呼吸里了。即使不知他身逢乱世,也能听出那种种不带病容的幽微之情一定连着某种大东西;知道他二十载的异乡生活,更能悟出其中有理想中的故土及永不消失的绵绵遗恨。我猜测萧邦故园一定是个极素朴的所在,象中国江南水乡那些烟雨朦胧的小城。若非寂寞情怀,从中怎能诞生出风雨不能凋零的美丽?如果说德奥古典派作曲家常在作品中倾注对人性的深切体贴,萧邦则以火一般的想象,点燃我们胸中的百般柔情。听他长歌当哭,我们也陪着咬唇含泪。异国的衣香鬓影里,琴在人空。风雨如晦,失意人怀着“大夜弥天”的心境走出来,等着太阳的影子。不必追念乡间朴野的舞蹈,故国清新的空气中,铁马冰河入他的梦也入我的梦。没有“祖国必胜”的号角,而我们听到的,是一个精神上不会死的波兰。感谢阿劳。

历史上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有哪些?

关于钢琴大师\钢琴家的类型与钢琴学派

由朱贤杰先生翻译的《生活在音乐中》(巴伦博伊姆著),上海音乐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了。我知道这本书很好,没想到一读之后感觉更精彩,其中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翻译也很出色,简直可以说是一部记载钢琴家六十多年来的主要音乐活动的音乐表演艺术史。里面描述了许多位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的艺术观点与为人处事,还有很多艺术经验和感悟,真是包罗万象,看后深受启发。我边读边划重点句子与观点,读完发现划得很多,都不知从何整理。前几日读到《音乐爱好者》,已有人做了大量的“随笔与摘录”,篇幅较长,看来也是感触良多,下了大工夫摘出来的。这样就免除了我去做全面梳理的大工程了。根据《钢琴艺术》的特点,我从钢琴教师、钢琴工作者的角度,从钢琴练习、教学、演奏、欣赏等角度,去摘录和感受,与大家分享,这样就切题和集中多了。

在这篇文章中,先就巴伦博伊姆关于几位钢琴大师的人品魅力与演奏轶事、钢琴家的类别与学派等方面的阐述,试做一些摘引。

先看看包括巴伦博伊姆本人在内的几个大师的有关描述。巴伦博伊姆从十四五岁就开始在世界各地巡演。他说:“我要弹贝多芬的全部32首奏鸣曲——我真的做到了!那是1960年春,我17岁,高中毕业前一年,每星期六就去弹一场……在连续八场音乐会中演奏完毕。”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业绩,也正因为他的出众,在很年青时就接触到一些20世纪中最顶尖的大钢琴家们,巴伦博伊姆对他们其中几位有极生动的记载与评介。

阿图尔·鲁宾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巴氏说:“在我这辈子合作过的所有伟大艺术家中,鲁宾斯坦是最没架子、最少自命不凡的”(第77页),“在他整个音乐生涯中他几乎从未临时取消过演出,他一直以此为豪”(第78页),“他有一种特别的本事,使别人相信他演奏一首乐曲的手法是唯一可行的一种”(第79页),“他对音乐同行,特别是乐队成员一向敬重备至。”……以上已经很充分地描述了鲁宾斯坦的人格魅力。我们再来看看关于鲁宾斯坦的艺术见解。

“鲁宾斯坦在琴上弹出的不同凡响的声音远近驰名,它是如此高贵丰满。他不喜欢那种所谓‘飘忽轻逸’的声音(在弹法国音乐时那种声音很有效果)。对于他来说,声音必须又集中又自然,而且又有表现力。他时常提醒我,特别是在李斯特奏鸣曲中,那些极弱音不能轻得没有分量。即使当鲁宾斯坦奏出非常强的声音时,它们从来不会发硬。他可以将力量几乎全部靠在键盘上,有时候他甚至从座椅上站起来,而他的手指仍然在他弹的和弦上。他坚持在一首乐曲最戏剧性的地方永远不要加速,要让乐句在它的顶点、它的高潮歌唱。他对于节奏有着独一无二的感觉,他节奏的稳定性几乎是可以触摸到的。”(第74页)……还有不少关于鲁宾斯坦的观点、主张与轶事,在此就不全部摘抄了,更详尽的内容,大家可去亲自一读。

克劳迪奥·阿劳

(Claudio Arrau)

巴氏说:“从我小时起,阿劳就是我心目中完美的音乐家。他对于他的'乐器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控制力,他的曲目可能是古往今来的钢琴家中最广泛的。另外,他对钢琴以外的领域怀有极大的兴趣”(第103页),“阿劳开启了我的音乐视野。众所周知他是贝多芬、勃拉姆斯奏鸣曲和协奏曲的伟大诠释者。像阿劳那样著名的贝多芬权威,都能以极大的兴趣和精力来钻研李斯特的作品,这给我和其他人以很大的启迪。”

“阿劳的钢琴演奏极具个性。在琴键上,他的手掌和手臂毫不僵硬,他反对那些动作僵硬的钢琴学派。他发展出一种温暖、柔和、丰润的钢琴音色,很难在别人那儿听到这种声音……他那毫不妥协的个性令人敬畏。”

“他有勇气只弹他认定是理想的曲子,从不追求轻易的成功,也不为了讨好听众而追求廉价的效果,这也运用于他出于对音乐的理解而选择的速度与表情。不仅在李斯特和德彪西的作品中他会允许自己的演奏有更大的张力与深度。就是在莫扎特和舒伯特这样的作品中他也会这么做。这种不妥协的作风当然来自他极度的诚实坦率。在我年轻时他常来听我的音乐会,他从来不说空洞的好话。总有一些中肯积极的建议,他的批评从不使我灰心,而是我思考的食粮。”(第104页),通过以上摘录,阿劳的为人和艺术,跃然纸上,太生动了。

而且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巴氏说:“我在现场听到最令人满意的德彪西的钢琴音乐是由阿劳演奏的。”我们都知道吉泽金、米凯兰基里弹的德彪西好,没想到阿劳的最好!所以,一定要找来欣赏一下!

艾德温·费舍尔

(Edwin Fisher)

巴氏说:“我对他的音乐和为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费舍尔有两种特质让我留下鲜活的印象,并且赞叹不已,他具有其他钢琴家没有的那种最自然的连奏。他能够不用踏板就弹出非常美妙的连音,踏板则使它们格外精彩多变”,“他弹奏的和弦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晶莹透亮的音色”。

“他的莫扎特协奏曲弹得恰到好处。我很少听录音,但如果我想听莫扎特协奏曲的话,我会选择费舍尔的录音。另外,他演奏的巴赫对我影响极深。他录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和《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迄今无人可及”,“令人扼腕的是,费舍尔的现场演奏比他的录音更精彩”,“他有一种了不起的本领:他的演奏听起来好像是即兴所至,他时常给人这样的感觉,似乎他是在那一刻才想到要那样弹的。或许费舍尔并不是那种技巧辉煌的大钢琴家,他甚至都没有想要成为哪一类的钢琴家,但他的演奏让人聚精会神,当他演奏莫扎特《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K.482)的末乐章时,是那样流光溢彩, 栩 栩 如生。他是一位完美的音乐家,能够使乐队完全按照他的意思去演奏”(第38至39页)……看了这些描述,真是令人神泣!“即兴所至”的演出,能让人“聚精会神”,达到这种境界和状态真是太让人享受了,现今,这样有吸引力的音乐会还真是比较难以听到的。

 柯林福德·柯曾

(Clifford Curzon)

他是巴伦博伊姆“非常敬佩的音乐家”,“是上一代典型的英国绅士,有些神经质,很少将事情看得简单容易……但我对他作为一个音乐家和钢琴家非常尊敬。某些最好的演奏,特别是他弹的莫扎特协奏曲,是我听过最精彩的。他弹的格里格钢琴协奏曲,我感到有一种独具一格的色彩。而他与我指挥的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合作的李斯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是我记得的最令人信服的诠释。”

“柯曾具有非常个性化的音色,特别是他弹的莫扎特与舒伯特。他能在钢琴上弹出银铃般的声音。他曾随兰多芙斯卡学习,发展了他非常敏锐的节奏感,并鼓励他在古典范围内做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柯曾的‘上台慌’让他受了不少罪,他在家里演奏时的某些‘’也不能轻易在台上体现。柯曾属于施纳贝尔学派……”(第93页)。想不到大钢琴家也会“上台慌”和打折扣,人的性格真是太不一样了。但柯曾的莫扎特协奏曲肯定是录音中的极品,这就够了。

我想要阿劳的资料和他弹的随想回旋曲

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 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 莱萨克·阿尔贝尼兹(Lsaac Albeniz,1860-1909) 西班牙作曲家、钢琴家。 马尔塔·阿格里齐(Martha Argerich,1941-),深孚众望的阿根廷女钢琴家。 萨尔瓦多里·阿卡尔多(Salvatore Accardo,1941-),现代著名意大利小提琴家。 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n,1903-),智利钢琴家。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1937-),英籍前苏联钢琴演奏家。 莱罗尔·安德森 (Leroy Anderson,1908~15) 玛丽安·安德森 (Marian Anderson,1902-),美国黑人女低音歌唱家。 卡尔·奥尔夫 (Carl Orff,1895-1982),德国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 肯耐·约翰·奥尔福德 (Keneth John Alford,1881-1945),英国作曲家。 查理·奥尔特 (Charles Orth,1850-1893),德国作曲家。 约克·奥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法国作曲家、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 阿瑟·奥涅格 (Authur Honegger,1892-1955),瑞士作曲家,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过小提琴、对位法、赋格与指挥。 大卫·费奥多洛维奇·奥依斯特拉赫 (Did Feodorovich Oistrakh,1908-14),前苏联著名的小提琴家。 阿布拉瓦内尔(Maurice Abranel, 1903-1993) :出生于德国的美国指挥家,曾师事寇特. 怀尔(Kurt Weill)

克劳迪奥·阿劳的著名录音

://v.youku/v_playlist/f2395667o1p29.html随想回旋曲

[编辑本段]钢琴家

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1903-1991)。智利钢琴家。自幼有神童之称,被称为“智利的莫扎特”。早年在圣地亚哥音乐学院就读,后到柏林,师从马丁.克劳泽。1914年以十一岁幼龄举行独奏音乐会。1924年曾赴美,在波士顿交响乐队协奏下举行首次演出,大获成功。1925年至1940年在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任教。 1927年在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大奖。后多次在美国和南美旅行演出。在圣地亚哥,他开设了一所钢琴演奏学校,当地有条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其演奏热情奔放,层次分明,感染力强。录制了大量唱片,包括贝多芬、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舒曼等作曲家的大部分作品。对李斯特更是备加推崇,是阿劳的行事典范:孤独的,不求于人的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人物。他演奏舒曼的《夜》、肖邦的四首由乐队协奏的乐曲等尤为精彩。

克劳迪奥·阿劳的成就贡献

阿劳自1927年起开始录音,录音室里的阿劳显得高贵细腻,真挚感人。50年代以前的录音,带有浓厚的青春气息,但是由于品牌繁多,当中部分录音还未见唱片再版,难以系统归纳。50年代以后在EMI和PHILIPS两家唱片公司的悉心规划下,阿劳留下了最重要的录音,并带来了极大的国际声誉。贝多芬的演绎是阿劳最重要的成就,阿劳录制了两套《钢琴奏鸣曲全集》和三套《钢琴协奏曲全集》,贝多芬的作品在各个时期都成为阿劳主要的录音对象,例如“黎明”奏鸣曲,就留下了四次不同时期的录音。而对于阿劳来说,肖邦和舒曼的作品是仅次于贝多芬的录音对象。阿劳在每个时期均留下了肖邦作品的录音,包括两次的《前奏曲全集》、《叙事曲全集》、《谐谑曲全集》、《即兴曲全集》录音和晚年所录制并受到一致好评的《夜曲全集》录音。30年代录制的舒曼《狂欢节》是展现阿劳早期演奏风格的代表作品,也是他第一部大型作品录音;而在40年代录制的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则是阿劳第一部正式的协奏曲录音,从中能了解舒曼在阿劳心中的重要性。阿劳为舒曼大部分钢琴作品留下了录音,其中《狂欢节》、《克莱斯勒偶记》、《C大调幻想曲》都有两次录音,而《a小调钢琴协奏曲》更有四次录音。虽然在数量上不如肖邦和舒曼,但是,阿劳演奏李斯特作品和勃拉姆斯作品的唱片,肯定是阿劳最精彩的录音。阿劳留下了两套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全集》录音,其中,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可说是阿劳最重要的协奏曲录音,也凝聚了阿劳最显著的演奏艺术。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和《超技练习曲全集》是阿劳最受推崇的唱片,不管是阿劳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皆认同这两款录音的过人之处,而阿劳灌录的一系列李斯特作品,也成为他获奖最多的唱片。阿劳以灌录全集录音闻名,其它的全集还包括有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全集》、德彪西的《前奏曲全集》等等。最能体现阿劳个人感彩的录音应该是后期录制的舒伯特晚期钢琴作品,包括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和作品号946的三首钢琴小品,充分展示了一代大师的人生哲学。相对于这些克制而唯美的在录音室中的示范演奏,阿劳在现场演出里表现了激动人心的一面,其中拉威尔的《夜之幽灵》,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滑稽曲》,韦伯的《音乐会曲》和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现场录音,对于阿劳的拥护者而言,可能才是最迷人的唱片。阿劳是以钢琴演奏全套巴赫键盘作品的先锋人物,但是,后来他放弃了用钢琴来演奏巴赫的作品,这个决定源于对大键琴演奏家旺达·兰多芙斯卡的致敬和礼让。1942年所录制的《哥登堡变奏曲》本来是阿劳的杰作,但是为了给兰多芙斯卡的唱片让路,阿劳提出了推延发行的想法,这张唱片最终在阿劳八十岁之后才得以发行,进入暮年的阿劳重新涌起了用钢琴演奏巴赫作品的热情,并在临终前留下了四组《帕蒂塔》的录音,这些唱片成为了阿劳最后的绝响。

阿劳出生在奇廉(Chillán),他的父亲卡洛斯·阿劳(Carlos Arrau)是一名眼科医生,他的母亲叫卢克利希亚·利昂(Lucrecia León)。他的家庭属于智利南部的一个古老而显赫的家族。他的祖先洛伦佐·德·阿劳(Lorenzo de Arrau)当年受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的派遣来到智利。阿劳曾是一个神童,5岁便开了第一场个人音乐会,8岁由智利出资公费到德国学习。他的老师马丁·克劳泽(Martin Krause)曾是李斯特的学生。阿劳继承了贝多芬——车尔尼——李斯特到马丁·克劳泽的钢琴艺术传统,并以其炉火纯青的技艺把这个演奏学派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了二十世纪贝多芬作品的权威演绎者,在全世界备受景仰。阿劳出生于南美洲的智利,在德国接受教育,最后在美国定居,他是南美洲在二十世纪出现过的最杰出的钢琴家,是南美洲最完美地继承了德国传统的钢琴家,也是南美洲钢琴家中第一位真正摆脱地域性,成为国际大师级的人物。中国曾经翻译引进过一本《阿劳谈艺录》(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霍罗维兹),全书引述了阿劳的求学过程、人生观、演奏方法等。

阿劳录下了舒曼大部分的钢琴作品,为PETERS出版社修订了诠释版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乐谱并在PHILIPS唱片公司留下了优秀的示范录音。阿劳演奏舒伯特、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德彪西等作品的唱片也非常有名。他的演奏富于个性,而又充满感情,技术上无与伦比。据说他为人温和、儒雅,这从他的演奏中就可以感受到。阿劳的琴声与众不同,他的音色丰富、厚实,如同陈年佳酿的葡萄酒。对于这点,有人认为阿劳的琴声听起来含混、粗重,也有人喜欢这种较“圆”的声音,认为听起来像管风琴,还有人说阿劳的手就像是在松软的琴键上翻耕。早年的阿劳享有“炫技大师”(Virtuoso)的称号,但中年以后,他演奏的速度变得越来越慢,越来越深思熟虑。许多评论家认为在他最亲近的母亲去世之后,阿劳的整个风格变得内省而有节制,少了许多即兴成分。阿劳认为艺术是神圣的、神秘的、灵性的东西。艺术不是单纯的或者心理治疗,而是严肃的生活方式。听阿劳弹琴,会觉得自己置身在他那沉思凝重的心灵里,世界不再那么喧闹、那么乱糟糟。阿劳在台上全神贯注,犹如一个禅宗的法师,犹如一个弓箭手,弓、箭、靶的三点连成一体。阿劳是一位高尚的音乐建筑师,一个个恢宏庄重的构思为他永远敬仰和热爱的音乐服务。阿劳的一生都在为他的事业奋斗,从一名神童步向一代大师,不断地到世界各地演出,并留下了大量的唱片,最终无愧地取得了世界公认的钢琴泰斗的声望。在阿劳迈入八十岁之际,他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在1982至83年的音乐季中,国际上大部分的音乐媒体把这称作“阿劳的年代”,以示对他的敬重与荣耀。